粉嫩嫩、肉嘟嘟,这就是多肉,在北上广是都市白领竞相追捧的桌面萌宠,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一棚多肉满地金,成了张志远返乡创业的致富法宝。
“我们这个拼盆叫蓝孔雀,里面有十几个品种,售价在100多块钱。”近日,张志远在花棚里忙碌着,随手端起一个花盆,向笔者展示自己设计的多肉盆景。
1989年出生,今年刚34岁的张志远,2014年从河北经贸大学毕业,在石家庄一家矿泉水企业做起了销售。那时多肉刚从韩国引进,迅速在一线城市蹿红。一些稀有品种,甚至涨到了上千元一株的高价。
因为工作时间自由,张志远开始跟着做微商的朋友,在网上帮人代购多肉。“一颗多肉根据品种不同,代购费是5毛到一块钱。”本来是打算赚点零花钱,可一种叫“广寒宫”的多肉突然爆火,让张志远的手机被两千多个订单“轰炸”了整整一夜。
一晚上挣了两千多,张志远非常兴奋,不是因为这笔意外之财,更没有像别人那样忙着继续接单赚钱。“我是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所有的创业都要先解决销售的问题。”多肉市场的供不应求,让他看到了一个机会:自己种,自己卖多肉。
很快,张志远就辞职去了山东青州,在当时北方最大的多肉集散地,给当地一百多家花农做起了销售。每天带着全国各地的客商挨家挨户选品下单的同时,他还在当地租下一个花棚,根据客商的喜好种起了多肉。
“每次去农户的花棚里,他们问我哪种多肉卖得好,我就问他们这个多肉怎么种?就这样用市场信息换种植技术,一家学一点。”一年多的时间,张志远不仅积累了全国各地的客户资源,还把多肉的种植技术吃透了。
2016年,张志远回到鹿泉老家,投资二十万元建起了自己的两个多肉大棚。为了抢占高端市场,张志远开始大着胆子从韩国进货,“我们打十万块钱过去,人家给我们发来一堆箱子,就跟开盲盒一样,贵的、便宜的,什么品种都有,没有一点自主选择权。”
虽然风险不小,可他还是咬着牙,开了一批又一批的盲盒。因为只要买到一株稀缺品种,他就可以用一片叶子,培育出一大批种苗,卖成市场上的抢手货。
经过几年的发展,张志远已经建起了5个花棚,种植了产自世界各地的70多个品种、200多万株多肉,每年往山东、江苏、云南等各地发货100多万株,年收入五六十万元。
同行的竞争不只来自村里,近年来,大规模的多肉种植基地在全国越来越多,多肉的价格也一路走低,原来几十元一颗的品种,现在降到了几块钱。
面对市场的变化,张志远开始琢磨着转型,增加普通多肉的附加值。“像这种小苗子,一棚能种50万株,就跟农民种小麦一样。现在我们把十几种搭配在一起,增加设计感,就把小麦变成了盆景,这就是市场观念的转变。” (万前进 李皓)
小结:在采访张志远返乡创业故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河北经贸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背景,以及在矿泉水这类快消品企业做销售经历,让他有着非常敏锐的市场意识。
无论是从微商代购中发现市场,还是跑去山东边做销售,边考察市场,积累客户资源,张志远创业的每一步,都不是一时兴起。他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先解决终端销售,再学习种植技术,最后才开始投资创业。这种反向操作的创业模式,不仅为他的创业之路扫清了障碍,提高了成功率,也希望能给正在踌躇之中的创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