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厚地模式”:中国农业未来的模样
张欢 全媒体记者 闫瑜涛 燕军锋
文章字数:2856
    陕西厚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伟业孕于“平凡之路”,默默无闻处,总有顶天立地的“孤勇者”。如何破解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土壤耕作层变浅、有机质缺乏、土地退化”等问题?陕西厚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世荣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地以愚公精神推广“厚地模式”,只为让疲惫的耕地“喘口气”,给中国农业一个崭新的未来。
  从渭水之滨到扬子江畔,从河西走廊到河东大地,从三峡门户到多彩贵州……一个个镌刻“厚地模式”基因的技术,悄然在这些地方的田间地头落地开花。
  用事实说话
  秦岭太白山北麓下,陕西眉县汤峪镇楼观塬村,眉县正阳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乃乾,最近总是乐呵呵的。
  杨乃乾有120亩果园,在该合作社土壤肥料技术顾问、“厚地模式”技术发明人宣世荣的技术指导下,利用果树枝条、玉米、麸皮、油渣、牛羊粪等有机物发酵堆肥施肥,不施化肥,不用农药,生产的猕猴桃获得国家有机果品认证,以每盒(24个果)258—268元售出,还供不应求。他自豪地说:“不少大型销售企业提前认定面积,挂牌预定。看来真是‘淘到宝’了!”
  然而,让猕猴桃效益翻番的背后,折射的是宣世荣团队的执着、信念和梦想。
  “枝条变肥料?那是骗人的!起初,人们对‘厚地模式’有误解和偏见,研究之路是艰辛和曲折的,我们就用事实说话。去年受自然灾害和疫情的影响,每斤猕猴桃的市场价才一块多,我们‘厚地模式试验示范田’的猕猴桃被客商找过来以三块钱的价格拉走了。”日前见到记者,陕西厚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王主任打开了话匣子。
  她透露,正常年份,猕猴桃一般浇8到10次水。去年高温干旱,猕猴桃卷叶、掉叶情况明显,要浇10次以上的水。使用枝条有机肥的猕猴桃园,只浇了4次水。事实证明,运用“厚地堆肥技术”制作的枝条有机肥,可显著提高果园土壤保水耐旱能力。
  她表示,“厚地堆肥技术”是陕西厚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多年来研发的利用秸秆、果树枝条等废弃物,通过高温发酵而形成高品质有机肥,对提升土壤有机质、清洁农村人居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望破解这一农业生产领域目前面临的难题。
  一生只为一事来
  “以前是烧火棍,大的木质材料,或加工成板材,或送往发电厂。我这大半辈子,干得最精彩的事,就是把枝条变成了有机肥。”初见宣世荣,他正在实验室认真分析刚采集的土壤样本数据。“每份土样检测数据都是不同的,必须要勤于观察,总结的数据越详细越好,这样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我常说‘三坚两道’,就是坚守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方向、坚持自己的目标,厚道做人、地道做事。”这是宣世荣总结的“三坚两道”,也是他的工作信条,更是他的行为准则。
  “有机肥的好坏,从表面上看不出来。其实,它是个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产物:从材料来源、原料配比,菌种选择、腐熟剂制作,发酵的设计、工艺流程到做成有机肥。整个过程涉及材料科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生物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每一点变化、每一个现象都渗透和显现着科学原理。一亩地究竟使用多少有机肥?没有试验过的专家是没有发言权的。”宣世荣认为,枝条及秸秆制作有机肥的科学原理,是继承传统农业经典思想,采用泰伊尔的腐殖质学说、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规律等生物学理论,应用巴斯德的巴氏灭菌法等现代生物学技术,结合植物营养碳饥饿理论,综合生态学原理,创新出枝条及秸秆有机肥技术。
  具体来说,“厚地模式”是将有机物料利用厚地腐熟剂按照独特的工艺无害化处理,经过完全腐熟堆制成有机肥等系列技术。
  有机物料的整个发酵过程,是一系列微生物活动的复杂过程。发酵初期,矿质化过程占优势;后期则腐殖化过程占优势,两者互相转化,而影响这个转化过程的快慢和方向,则是发酵过程中的多种微生物活动和环境条件。宣世荣团队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果树枝条、农副产品废弃物无害化堆肥方面进行科技攻关、科技创新,研发出了“厚地模式一体化技术体系”。
  位于陕西省岐山县枣林镇仝寨村的岐山县绿丰园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厚地堆肥技术,将废弃农作物秸秆、枝条粉碎,加入宣世荣研发的“腐熟剂”,堆制成有机肥施用于葡萄园。13亩阳光玫瑰葡萄园采用“厚地模式”,葡萄树在两年半时间里,主干直径从0.4厘米长到平均7厘米,年收入达到150万元,实实在在创造了亩收入超过10万元的好成绩。
  “念好一本经,做好一件事,赢得万人心。”据宣世荣介绍,凡是进地的肥料,必须经过无害化、熟化处理,生料绝对不能进地。这类似于茅台酒不外传的“12987”工艺,需经过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走完一个周期,要一年的时间。“厚地模式”也一样,从堆垛开始至腐熟,堆肥时间不得少于100天。
  宣世荣进一步解释,由于有机物料在堆制过程中的主要变化是由微生物所引起,因此,在堆制过程中,要善于掌握和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给微生物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用以控制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缩短有机肥腐熟的时间以及减少碳、氮的损失,起到固碳保氮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厚地模式”也是“时光的淬炼师”。
  且听一曲大风歌
  “厚地模式”通过“变废为宝”,实现了对农业废弃物的“吃干榨净”,提高了果树枝条、秸秆等废弃有机物料的利用技术水平,具有环保、固氮、生态、经济和现实意义。为农村人居环境清洁及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为了将“厚地模式”一体化服务技术发扬光大,宣世荣继承和发扬赳赳老秦的“拧劲儿”和“犟劲儿”。站在先辈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文明故地,他沿着老秦人的足迹“一路向东”,连续多年开展“有机物料无害化堆制生物有机肥技术”培训,每年培训30期,培训人数3000人次,累计培训人数超过10000人。
  真实的数据,是最有力的说服力。“厚地模式技术试验及示范”在陕西省岐山县境内建立31处,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在陕西省宝鸡市范围内建立70多处示范点,面积达到7000亩以上。在省内外建立示范点90多处,面积达到9000亩以上。这些试验示范有效带动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多年来,带动无害化处理有机物料15万吨,堆制成有机肥21万吨。直接经济效益3.15亿元,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除了猕猴桃、葡萄、苹果、樱桃、花椒等经济林,“厚地模式”一体化服务技术也在水稻、小麦、向日葵、西瓜、蒜苗、圣女果、金银花、稻田蟹等各个方面“大显身手”。“厚地模式”一体化服务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在有效修复生态、改良土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2014年开始,“厚地模式”先后在陕西省岐山县、眉县、太白县、千阳县、陇县、扶风县、周至县、黄陵县、洛川县、宝鸡市渭滨区,及辽宁省大连市、山西省运城市、河南省南阳市、甘肃省张掖市、贵州省毕节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等地进行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和应用面积超过196万亩,累计新增销售收入21亿元。
  这道“正道的光”,引起了农科专家及省内外科研部门关注。中科院西安分院相关专家表示,“实践证明,秸秆无害化堆肥技术是一条可行的秸秆肥料化之路。”
  推广厚地模式、培养健康土壤,这必然是中国农业未来的模样。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2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