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13日正式发布,这也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政策和蔬菜生产息息相关?一起来看看。
2月10日,在山东省惠民县麻店镇一家瓜果育苗基地,农民给秧苗喷水。 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其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已就设施农业发展给出了独立的篇幅,今年针对设施农业的内容更加详实,提出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水木九天科技创始人王晓庆表示,现代设施农业目前在国内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设施农业未来在应对气象灾害、提升农业劳动效能、提升农产品品质、助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国等方面,都将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支撑点。同时,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健全的应急储备体系,这也离不开设施农业的支撑。
相对大田生产来说,设施农业的生产可控性更高,能够给农业稳产稳供提供更多支撑,因此,设施农业也是实现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纵观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粮食安全,而科技手段可以让农业产能更高,从而用更少的地实现更多的产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不要简单翻建老旧蔬菜设施改造首进文件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
王晓庆对此表示,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内容。老旧蔬菜设施有的已经不具备生产能力,甚至已经空置,因此造成了土地空间浪费,严重影响粮食安全。还有的蔬菜设施建设时间长,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目前仍在生产的传统蔬菜设施也难以机械化,导致产能过低。
在国家农业强国的战略背景下,老旧蔬菜设施的改造提升不要简单的翻建,而要针对新阶段新需求来推动改造,比如劳动效率能否有更多机器可以介入,自动化管控是否更智能,材料是否更环保,生产方式是否更友好等,基础支撑体系的建设内容有很多,但核心内容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性。
王晓庆认为,通过育苗工厂建设,可以为粮食安全起到重大保障作用,但同时要注意该类育苗工厂的复用问题,应避免长时间闲置。
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藏粮于技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新提出“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这无疑为设施农业未来发展量化标准提出了新的方向。设施农业发展中,不要紧紧盯着优质基本农田或一般农田,可以在更加广阔的用地上推进设施农业。这样在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下,可以通过藏粮于技的手段,变相扩张土地面积,1亩工厂化农业可以实现百倍的大田产量,也相当于新增100亩耕地面积。
另外,由于设施农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到“鼓励地方对设施农业建设给予信贷贴息”,这也将进一步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
生物育种是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统称,主要包括利用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等技术,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开展高效、精准、定向改良和品种培育。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今年一号文件关于生物育种的定调既符合粮食安全的大局观,也符合国内种业振兴的内在需要。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动农业关键技术核心攻关,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聚焦提高单产,逐个品种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另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将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
我国目前农机市场规模约为5310亿元,品类数量仅约发达国家的50%,人均农业产值不足美国的10%,我国农机行业正处于补短板、智能化、本土化的产业升级初始关键阶段。我国特色本土化农机品类、农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突破、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机无人化和智能化,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统筹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改造提升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布局建设一批城郊大仓基地。支持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产品市场供应,确保农产品物流畅通。
有专家表示,特色产业基地、冷链、物流等或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首提发展预制菜产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预制菜产业。近年来,中国预制菜市场稳步增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从2445亿元增加至3459亿元,预计到2026年,这一数据将达到1.07万亿元。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解决乡村发展问题之外,在产业方面,乡村当地发展预制菜在成本、营养保障等方面都具有更多优势。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范志红表示,一方面,预制菜选择在靠近产品源头的乡村进行加工,意味着采收后更加及时地进行冷冻、灭菌等处理,有利于减少加工过程中的营养损失。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损耗。比如鱼、虾从塘里捞出来直接运送到城市加工,路途中的运输成本比较高,而且存在一定的食材损失;还有些蔬菜、水果,由于需要运输至城市加工,可能在不太熟时就需要采收,这些在本地进行初级加工或中级加工都是比较合适的。
不过,范志红也指出,农村发展预制菜要抓住适合的类型。预制菜分为即食型、即热型、即烹型、即配型,其中即配型、即烹型相对比较简单,比如把鱼制成鱼片加上调料包,运至城市后由最后的消费环节再进行加工、调配,这种技术水平的预制菜类型比较适合乡村发展。
(综合《中国蔬菜》、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