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培养五花肉产品及菜品 你是否想过,有朝一日,吃鱼可以不挑刺?吃荔枝可以不吐核?榴莲闻起来、吃起来不臭?
如今这些已经成为现实。从无到有,从有到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逐渐从“吃得饱”演进至“吃得好”。农业科技水平的长足进步,满足了我们的美食追求;未来农业科技的发展,将与更多关于吃的想象双向奔赴。
无刺鱼是什么?吃起来健康吗?
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团队通过斑马鱼的基因编辑技术,找到了一个“有效”基因,能减少70%的鱼刺,只有尾部还保留一点点,背部的刺都没有了。
2019年底,高泽霞团队找到了斑马鱼无刺主效基因,并且证明这是一个所有有刺鱼类都含有的共通基因。同时,他们测定了无刺斑马鱼肉质中的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和普通有刺鱼没有显著差异。同时,他们将发现的减刺70%的基因和减刺100%的基因都申请获批了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作为公开信息向国内各个研究组推广,力争将这个基因运用到不同的鱼类身上。
2021年,高泽霞团队和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已经分别在鳊鱼、草鱼和银鲫身上试验了敲除调控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而获得第一代杂合体(F0代)的少刺鱼,生长良好,形态正常,习性和普通有刺鱼没有差异。
近日,高泽霞团队透露了关于无刺鱼的最新研究进展:2022年以来,他们利用已获得的第一代杂合体(F0代)少刺鱼,经过雌雄交配繁育出了完全没有肌间刺的武昌鱼(团头鲂)苗种(F1代),今年将进一步开展无刺鱼遗传稳定繁育工作。按照正常程序,新种质性状稳定后,再取得国家的相关认证,就可以大规模推广。
专家指出,无刺鱼并不是完全没有刺,因而叫它少刺鱼更准确。无刺鱼要剔除的鱼刺,不是指作为脊椎的那条大鱼刺,而是吃鱼时容易卡喉咙的鱼肌间刺,即鱼椎骨两侧肌间隔中的硬骨小刺,它们不仅带来食用麻烦,还是大规模机械化加工的重要障碍。骨骼染色图清楚地显示了鱼刺多寡的对比,有刺武昌鱼的骨架加肌间刺,线条显得密密麻麻,而无刺武昌鱼骨架舒朗,没有任何多余的小刺(如上图)。
在许多人对无刺鱼热烈欢迎的同时,也有部分人担心这种通过人为手段培育的新型鱼类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还会污染物种本身。实际上,世界各国对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都有着非常严格的管理,但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管理相比转基因技术要宽松一些,因为基因编辑技术更加精确,尤其是少刺鱼这种研究。少刺鱼研究没有引入外源基因,也就是没有把别的物种的基因带到团头鲂的基因中,而是只“关掉”了团头鲂的部分基因。所以无论是从环境健康还是从食用健康角度来看,其都比引入一个新的基因的风险要小得多,大家不用过分担心。如果少刺鱼能够通过我国相关机构的审批,我们就可以放心食用。
科技创新让群众实现美食自由
现在,不仅是武昌鱼,草鱼、银鲫、鲢鱼等淡水鱼的鱼刺调控研究也都各有进展,预计不久的将来,人们就可以吃上各类无刺家鱼,科技正在逐步实现广大网友的美食自由。
比如荔枝,它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夏季水果,虽然早在1997年就有农民培育出无核荔枝,但是种植难度极大,导致最后的成果率很低。去年上半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宣布:他们成功研发了无核荔枝催花和采前防裂防落技术。实验中,这两种技术能使无核荔枝的裂果率低于3.9%,落果率仅为4.6%,平均亩产超过1.1吨。
比如榴莲,其营养价值很高,但榴莲本身的味道却劝退很多消费者。去年7月份,位于泰国东北部的呵叻府培育出了一款无臭的榴莲。这款榴莲的口感比普通泰国榴莲的味道清淡很多,目前已在同府39个农场批量种植。
再比如猪肉,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陈坚院士团队的“细胞培养五花肉制备关键技术”,让无肉不欢者将来大口吃肉不再有顾虑。细胞培养肉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细胞农业技术,有助于优质动物源蛋白质的车间式生产,培养肉相对传统肉类来说,可以减少7%-45%的能源消耗,降低78%-96%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99%的土地使用,减少82%-96%的用水量,还可以避免传统畜牧业造成的忽视动物福利和滥用抗生素等各种问题。
打通成果转换“最后一公里”让农业科技照进现实
无刺鱼什么时候走上餐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为了吃鱼吃得更爽,大家当然愿意选择没有刺的鱼。但目前进行研究和操作的这种鲤科鱼类本身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们的商业价值不太高。无论是武昌鱼还是鲫鱼、鲤鱼,本身都不是特别昂贵的鱼,如果再采用这种基因编辑技术,那繁育肯定会再增加一些成本,所以能不能在销售层面上让商家养殖户获利,还要拭目以待。
看到无刺武昌鱼的成功繁育,人们开始期待无核芒果、无核山竹等一系列“理想”食材的面世。那么“无刺鱼”的技术在短时间内可以推广到其他物种吗?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制造“理想”食物吗?
这是大家特别期望的,但不同物种让我们吃起来不便利的原因各式各样,比如鲤鱼鲫鱼或武昌鱼的肌间刺、西瓜的种子等。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是由什么基因控制的?以及如何能让它不产生这些东西的原理各不相同,要逐个击破,不可能出现利用少刺鱼技术让山竹无核、石榴无籽……这些并非同一物种,因此技术层面不能照抄照搬,还要从各自的机理上进行研究。
当然,借助于基因编辑技术能更容易在各领域、各物种里获得我们想要的物种性状,让它变得更好吃、更营养、吃起来更方便。但具体哪个物种、哪个产品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还需要科学家不断努力,借助当前这些新的农业技术,让消费者在餐桌上获得更好的体验。从品种到技术到产品,尽管科技覆盖面已经很大,要从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居民餐桌上的美食,这中间仍存在不小的挑战。在我国,大量的科研成果被置诸高阁,无法惠及广大农业从业者,商品规模化和产业化成为破局之道,只有真正打通科技成果转换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做到惠国利民。
(据《科技日报》《中国食品报》等)
结语: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因此,农业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项高价值的农业技术,既要有科技创新性,也要具备快速落地的潜力。这意味着它的学习和应用成本足够低,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和复用性足够强,可以借助规模化迅速摊薄成本,且产品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
无刺武昌鱼、无核荔枝、无臭榴莲⋯⋯关于吃的想象空间有多大,科技发展的动力就有多大,市场对吃的需求,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