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是象形字,汉代《说文解字》解释说,“兔”兽名,象踞后之尾形。其甲骨文、篆文描绘的正是兔的长耳短尾形象。自古以来,在中国兔子一直被认为是瑞兽。兔年有瑞祥之兆,必将给新年带来洋洋喜气和吉祥如意。
兔在“阳春白雪”的文学艺术殿堂里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诗词歌赋中渗透着兔文化。古代神话传说中月亮里有玉兔,太阳里有“三足乌”,所以用“乌”代表太阳,玉兔代表月亮,因此就出现“兔起乌沉”的成语。西晋文学家傅玄《拟天问》说:“月中何有,玉兔捣药。”还有文人把“玉兔、乌”撰入对联。号称“喜词宰相”的慈溪人袁炜,少年时赴宁波府应试,知府以联试出上联曰:“湖上倒影,鱼游松顶鹤楼波。”袁炜略一沉思,即答下联:“日月循环,兔走天边乌入地。”这对联对仗工整,妙趣横生。杜甫《月》诗有“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之句;陆游《梅诗》之“月兔捣霜共换骨,湘娥数鼓为招魂”;辛弃疾中秋词中有“著意登楼瞻玉兔”,另有“兔走乌飞”,警示光阴流逝快速而应惜时如金;诗仙李白《把酒问月》诗中有“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的怜物寄情;诗人李商隐《月夕》诗中有“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的咏叹。
前人在兔子的故事中留下了许多哲理,如寓言《守株待兔》告诫人们不希图侥幸,墨守成规。成语《狡兔三窟》教人凡事要多做几手准备。
民间还有一些关于兔的奇风异俗。因为兔为祥物,古时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用面兔头和盛水的竹筒,年幡面具一同挂在门额上,认为可以镇邪避灾。兔子是繁殖能力很强的哺乳动物,所以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人认定兔神掌管生殖,因而一些育龄夫妇喜欢在兔年生育。
(据《齐鲁晚报》《中国科学报》《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