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高锦武与婆姨商量着列出了一个“年味十足”的购物清单:“有鸡、羊、鱼……年货都备齐了,就等四个娃娃们过年回家了!”作为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吃上“生态饭”的受益者,高锦武这些年依靠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办起了农家乐,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
在榆林,和高锦武一样吃上“生态饭”的还有许多人,他们凭借着身边不断向好的生态环境,端起了“绿饭碗”,乡村旅游、山地苹果种植等特色产业的稳步发展更是让村民搭上了“致富快车”。
“榆林绿”由浅向深挺进
走进榆林市定边县十里沙村的一片樟子松苗木基地,这里大多是最近几年复种的新苗。已退居二线的“治沙英雄”石光银闲不下来,又开启了“复种”新征程。
为防止当地土地二次沙化,近几年,石光银带领他的治沙公司员工展开二次植树造林和低产林改造,栽种了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100多万株,面积已达5万亩,价值2000多万元。
回顾多年的治沙造林历程,正是一棵棵茁壮成长的绿树,使得榆林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连年攀升,“榆林绿”由浅向深挺进,陕西的绿色版图也由此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据统计,2022年,榆林市完成营造林及种草109.99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000万株,建设生态廊道430公里,打造森林村庄50个、美丽乡村50个、生态振兴示范村20个。
如今,榆林人的绿色“家底”不仅更殷实,依靠这些“金山银山”,无数当地人还在家门口端起了“绿饭碗”,吃上了“生态饭”,过上了好日子。
一碗越吃越香的“生态饭”
春节将至,眼看着山地苹果价格继续上涨,销售量持续走高,米脂县杨家沟村果农刘正旗满心欢喜。
“去年雨水充沛,我种植的500亩山地苹果,产量高且品质好,可以过个丰收年了!”刘正旗还盘算着,新的一年要打造苹果观赏园和采摘园,让杨家沟山地苹果品牌更响亮。
2022年,榆林市不断健全完善生态价值转换机制,因地施策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林果产业、林下经济等,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推动农民群众吃上“生态饭”。
目前,榆林已发展各类经济林355万亩,初步构建起红枣、苹果、核桃、“两杏”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建立起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去年,榆林全市林草总产值达115亿元。
黄河岸边,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的枣树已成为村民口中的“香饽饽”。红枣酒甘洌飘香,在酿酒作坊里忙活的村民干劲儿十足。“一天能做几十斤酒,一年下来能卖两万多元。”王宁山村村民张德龙高兴地说。
“目前,佳县枣林面积已达82万亩,其中盛果面积达53万亩,有机红枣基地30万亩。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日益凸显。”佳县林业局局长张志平介绍。 (据《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