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提到:“好的课程一定是有目的的,而这个目的是层层推进的。这个目的是适合孩子的,这个目的是全面的。”而园本课程是从幼儿园实践出发构建的课程,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下,依托杨凌农科资源,我对于班本课程的实施与开展,有了以下思考:
一、课程内容源于幼儿生活实际
作为以面条、馒头为主食的地道陕西人,幼儿都知道面条、馒头是用面粉制作而成,可是面粉来源于哪里呢?通过老师的设问,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资料查阅了解到面粉是由小麦研磨而成,这便激起了幼儿探索小麦的好奇心,于是,确定了本班课程内容“种小麦”,让幼儿亲身体验小麦的种植过程和生长过程。
二、利用课程资源,制订课程计划
将搜集到的资源进行分类和筛选,挑选出适合幼儿特点、可实施的课程,制订班级主题课程实施计划。本班确定了主题课程的核心目标为:1.了解小麦的种植方式,观察记录小麦的成长变化;2.在悉心照顾小麦的过程中,体验小麦生长的不易;3.能够积极参与照顾小麦;4.了解小麦的历史文化,感受小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第一学期(10月份—1月份),小麦的生长变化不是很明显,便将课程重点放在和幼儿一起探究“小麦如何过冬”,让幼儿充分了解小麦过冬所需的环境、温度和湿度等。
三、利用家长资源,促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前通过家长会的召开,了解到有专业的小麦育种专家,在课程计划制定环节,通过“引进来”的形式,将家长请进幼儿园,为幼儿补充小麦种植的相关知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定期邀请家长进行助教,带领幼儿实践。
四、预设与生成灵活转化,助推课程实施
课程预设可以指明课程实施的方向,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会生成各种小主题。因此,将预设和生成紧密结合、灵活转化,不断小结反思、调整优化课程计划也是很重要的过程。如在试验田里种植小麦,不方便孩子们每天观察小麦的生长,于是便在教室的植物角种植了小麦,方便幼儿观察和记录。
五、关注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发展
以幼儿为本,关注孩子的实际需求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收获是班本课程实施的关键。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小麦干枯、教室紫外线灯照射伤害小麦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对于出现的不同问题,应充分将幼儿主体和教师指导相结合,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班本课程建设要以儿童发展特点为基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立足点,本着“眼中有孩子,心中有课程”的原则,确定班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