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伊当湾村的红萝卜畅销海内外。 榆林市绥德县赵家坬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脱贫户的幸福生活。 农业科技报记者 张慧
2022年以来,陕西省榆林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省委和市委实施意见精神,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引领,持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推动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优态势。同时,打造农业发展“新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在绿水青山间,走出一条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缔造了蜚声全国的“榆林模式”。
从“靠天吃饭”到“陕西新粮仓”
仓廪实,天下安。
近期,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石湾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场,人头攒动,机械声隆隆,数台挖掘机挥舞“手臂”正在平整田地。
记者看到,一块块低产农田变成了高标准的肥沃良田,一道道老旧沟渠变成了标准化灌溉渠,一条条机耕道直通村民家门口……好一幅“田成片、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
沃野万顷展画卷,乡村振兴谱新篇。石湾镇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提升粮食产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先后有8000亩“粮田”被纳入“良田”改造项目。据石湾镇党委书记周爱民介绍,目前,石湾高标准农田项目涉及九个村,其中,党建示范村火石山村率先铺开,全面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筑稳粮食安全“压舱石”。
石湾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榆林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一个缩影。
榆林持续强化“任务落实、农资供需、抢墒入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防灾减灾”等六大举措,有效应对干旱、冰雹、大风等极端天气,全市粮播面积1148万亩,超额56.8万亩完成陕西省下达的粮播任务,预计总产270万吨以上,有望创榆林市粮食生产历史最高纪录。
昔日“望天田”,今日“高产田”。一连串耀眼数字下,是强劲脉动,其背后是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担当作为和不懈努力。
从“一马当先”到“万马奔腾”
榆林率先在陕西省整市推进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榆阳、神木、靖边、定边、米脂获批创建省级农业节水行动示范县。
今年初,榆林市委、市政府印发《榆林市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五年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推进全市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更好地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巩固“陕西新粮仓”,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和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随后,《陕西省“十四五”农业节水行动方案》更是提出,分区集成推广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粮食作物节水模式。在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府谷县、定边县建设玉米、马铃薯高效节水核心示范区100万亩,辐射带动200万亩。
除了旱作节水农业的“一马当先”,“4+X”现代特色产业也在持续发展壮大,犹如“万马奔腾”之势扑面而来。
据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第一个“4”就是打造羊子、马铃薯、山地苹果、蔬菜4个百亿级主导产业,第二个“4”就是打造小杂粮、中药材、生猪、肉牛4个十亿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X”即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包括红枣、红薯、青梨等县域优势特色产业等。
数字本身就是说服力。羊子产业,新建万只规模养殖场3个、千只28个,预计全年羊子饲养量960万只。马铃薯产业,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60.2万亩,播种面积达201万亩,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进一步聚集。山地苹果产业,创建市级标准园10万亩,高质高效示范园26个,面积稳定在116万亩、总产65万吨。新建果品形象店6个,新增冷库贮能7650吨,配套冷藏车7辆,产后整理得到进一步强化。大漠蔬菜产业,新建高山冷凉蔬菜基地面积2.87万亩,播种面积达74.73万亩、总产240万吨,其中设施面积14.51万亩、产量42.7万吨。肉牛产业,新增肉牛2万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25万头。
榆阳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神木、靖边分别被认定为省级肉牛肉羊产业链和马铃薯区域特色产业链典型县,靖边县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试点县,府谷木瓜镇获批建设国家糜子产业强镇。横山、子洲等六县获批建设国家级陕北肉羊产业集群,形成了榆阳全产业链、横山适度规模和子洲紧密利益联结等典型发展模式。
目前,全市12条景点线路被收录为陕西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吴堡县辛庄村、榆阳区赵家峁村分别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从“地方经验”到“全国示范”
好消息一个一个传来。前不久,榆林市政府获陕西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绩突出单位,《榆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与推广》荣获陕西省政府2021年度全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榆阳赵家峁村入选集体经济发展全国典型案例。省政府办公厅《信息快报》先后刊登榆阳、清涧集体经济做法。
“改革前我们村可不是这个模样,全村171户618人中,离乡务工的多达80%,留守人口则多为老弱病残,住房都是老旧窑洞,做饭靠烧柴,耕地全部是亩二八分的‘绺绺地’,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赵家峁村党支部书记张春平说。
通过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昔日黄土高原深沟洼里贫困的赵家峁村,以流转农户土地经营权、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引导村内“三资”全面整合,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引领产业振兴的华丽转身,变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赵家峁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依托“中国美丽田园”景观,从“两根钢丝一堆沙、一群娃娃树上爬、一条河上戏耍耍”的小型游乐设施起步,到招商引资架设9D玻璃桥、彩虹滑道、卡丁车赛道、空中漂流等项目,再到拓展沙滩浴场、美食街区、窑洞民宿、文创产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开辟研学旅游和培训经济新空间,赵家峁村踏上了转型发展乡村旅游的致富之路。
如今的赵家峁村,现代化养殖小区、时令水果采摘区、旱作农业示范区提质增效,杏树文化观光区、美丽宜居生活区、乡村休闲度假区交相辉映“田园山水”美不胜收,“乡音乡愁”韵味十足。
“小山村的大变革”,是榆林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生动实践。
“集体经济‘清零消薄’成效显著”。据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榆林实施“清零消薄”行动,推广“资源开发、资产经营、股份合作、产业引领、服务创收”等五种模式,靖边“一镇一园”、府谷工业反哺农业、佳县联村党委、清涧成立县级村集体经济公司、吴堡联村共建等做法,推动改革从“裂变”转向“聚变”,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市2967个行政村实现集体经营收益全覆盖,集体经济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为了把“地方经验”上升到“全国示范”,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发扬“三农”铁军泥腿子精神,以模范机关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一系统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活动,成功打造“凝心聚力助‘三农’·真抓实干践初心”主品牌和“‘羊’帆起航”等17个党建品牌,浓墨重彩地绘出了乡村振兴好“丰”景。
当前,正值年末岁首,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对此,榆林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以建设“两区
一基地”为目标,按照
“13454”的发展思路,
推进农业产业延链、
补链、强链,努力实现
供给保障强、科技装
备强、经营体系强、产
业韧性强,推动榆林
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
市转变,谱写榆林农
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
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