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湘水镇:
一头牛“链”就乡村振兴新路子
文章字数:1248
  全媒体记者康军
  拔穷根,发展产业是根本。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湘水镇立足本地优势,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题,倾力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间,涌现出了一批优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住湘水镇潘家坝村的养牛大户张鹏飞就是其中之一。
  在湘水镇,提起张鹏飞,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身材不高、眼睛不大却透着精明的汉子,靠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经过4年的打拼,在家乡创建了一个占地6亩、存栏160多头、年利润50多万元的肉牛养殖场,成了远近闻名的“牛人”。
  人生大转变 返乡变“牛倌”
  11月15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湘水镇潘家坝村张鹏飞的肉牛养殖场看到,这里浅山环抱,植被茂盛,环境清幽。牛圈里,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肉牛欢快地吃着草料。在一处角落里,几头刚出生不久的牛犊互相打闹嬉戏着,时不时发出稚嫩的“哞哞”声。一个穿着朴素的男子穿梭在牛圈里,他就是“牛人”张鹏飞。坐在我们对面,不善言谈的他显得有点拘谨。说起往事,虽然有无奈和辛酸,但言语间充满着自信。
  养牛之前,为了让家人的日子过得好一点,张鹏飞有过一段外出打工的经历。2018年初,他来到北京,在一家小饭馆当厨师,每月5000余元的工资,除自己在外的花销,剩余的全部寄回老家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随着时间在平淡的日子里一点点流失,他忽然觉得,那样的日子不是他想要的,当年底,他毅然离开北京回到家乡湘水镇潘家坝村,开启了他的创业人生。
  回到家的张鹏飞开始也很茫然。一天,他忽然想到,妻子远在湖北的娘家一直是当地有名的养牛大户,要学习养牛的经验和技术很方便,他是不是可以借这个便利条件在家乡养牛呢?张鹏飞把决定建养牛场的想法向镇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镇党委、政府以及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很快就协调好了养牛场的选址及用地等事宜,养牛场很快就建起来了。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2019年张鹏飞到内蒙古买了10头牛,正式开始了他的“牛”事业。“养牛不但是个体力活,更是技术活,由于这方面知识欠缺,我一边养,一边向能人请教,妻子的娘家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张鹏飞说,经过1年多的摸索,自己积累了经验,养牛规模逐步扩大。万事开头难,当时的条件太差,从主路到养牛场是土路,冬天下雪,滑得走不稳,雨季的时候,路都变成了烂泥塘。如此艰难的日子,他们整整坚持了2年多。2022年,镇上积极争取项目,投资200余万元,拓宽硬化了牛场2公里的土路,困扰他们很久的问题得到解决。张鹏飞说,当时的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
  筑梦乡村 振兴路上迈大步
  张鹏飞在养殖过程中坚持种养结合模式,为了让牛吃上好“饮食”,他又流转了50亩土地,种起了墨西哥玉米等高蛋白草料,不仅保证了饲料来源,也带动了村子发展。随着牛场建设一步步完善,经营走上正轨,张鹏飞吸纳了3名本村村民到牛场务工,管吃管住,每人每月还有2800余元的收入。
  “要说养牛,我们还是赚了点钱。只是,这钱没有存到银行,全都投在了养牛场的建设里面。”张鹏飞笑着说,2019年以来,他已累计投入700多万元,目前,已存栏160头牛,圈舍面积近4000平方米,年销售收入约50万元。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2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