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农业是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相对于传统模式,立体农业尽显优势。从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立体农业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种重要途径,有望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门路”。
回乡发展“立体农业”的“新农人”
走进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长生镇三合社区,这里的“立体农业”让人印象深刻。山坡上种植的大片毛叶山桐子树已经挂满了深黄色的果实,树干上种植着中药材铁皮石斛,山桐子林下则种植辣椒和中药川射干。“在这里,一份地有三份收益。”当地村干部介绍。谁曾想到,这个焕发着现代农业活力的小山村,就在几年前还是传统农村的模样。这些变化背后的“导演”,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女性“新农人”,她叫廖秀兰。
长生镇地处彭水县东部,位于大山深处,镇上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剩下的村民多年来以种植玉米、水稻、土豆等作物为主。当年的廖秀兰也一心想走出大山,到城里去打拼。于是她外出务工,经过多年创业,终于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能干人”。但她每次回老家,看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就会思考如何让家乡摆脱传统落后的面貌。走出大山十几年后,她毅然决定回乡做一名“新农人”。
经过多方考察,2016年,廖秀兰决定在当地发展毛叶山桐子,作为改变山村面貌的长效产业。毛叶山桐子是含油量较高的高大乔木,也是生产优质食用油和高级护肤皂、保健品的上佳原料,具有产量高、出油多等特点,不仅经济价值高,而且还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彭水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也十分适合栽种。通过一年的实验种植,让廖秀兰增强了信心。2017年,她流转了3000亩土地,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当地种植了2000多亩毛叶山桐子。
毛叶山桐子从种植到挂果要5年时间,前期投入时间长,这让当地群众很难接受。思考再三,廖秀兰想出了一个长短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计划。通过探索“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山坡上种山桐子,山桐子林下种植辣椒,树干上种植铁皮石斛,林下的土地除了发展传统粮食作物,还引导村民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中药川射干。每到春季,川射干种植基地内盛开的鸢尾花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在廖秀兰的带动下,当地村集体还打造了石斛园,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廖秀兰探索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短期的资金问题,而且随着规模化种植,原来的撂荒地变成了良田好土,从上到下的空间实现了综合利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2021年,廖秀兰最早种下的2000多亩的毛叶山桐子实现了初挂果,产值40万元左右,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也为村民找到了增收门路;而她种下的600亩川射干也与四川一家药企签订了购销合同,每年的产值达到七八十万元。廖秀兰通过发展“立体农业”,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实实在在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稻蛙菜”立体种养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上半年,在田里种上水稻,投放蛙苗,既能生态养蛙,又能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增肥;下半年,轮种芥菜、萝卜及莴笋等蔬菜,既能增加收益,又能还肥于田、改善土壤结构……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积极探索实施“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的“稻-蛙-菜”立体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政府主导、龙头带动,不断拓展群众收入渠道,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平和县聚焦“党建+”主线,充分发挥本地生态资源环境优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村民”模式,加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机制,推动生态立体农业规范发展,在2021年打造120亩稻田蛙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2022年持续打造300多亩稻田蛙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区,带动当地56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预计年产值可达2200多万元。
同时,平和县紧盯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发挥芦溪水稻、芥菜历史种植优势,采用水旱轮作、蛙稻共生、绿色养殖等方式,积极探索实施“稻-蛙-菜”种养模式,改变蜜柚种植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循环发展;通过积极争取“芦溪咸菜”“芦溪稻田蛙”“芦溪蛙田米”等品牌农副产品的SC生产许可认证,在“优品种、提品质、护品牌、拓市场、深加工、促融合”上下功夫,切实做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如今,在党支部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芦溪镇各村村民陆续加入到“稻田蛙”种养队伍,蕉路村村民叶建青就是其中之一,他把自家15亩水田地改成“稻田蛙”种养地,虽然水稻的亩产下降了,但由于不施化肥农药,“稻蛙米”质量却提了上去,更受消费者喜爱,价格也随之上涨,而且还增加了“稻田蛙”的收入,每亩地一年能增收1万多元。
相关部门对实施“稻田蛙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特色项目的农户进行一次性1500元/亩的财政补助,确保“实施一片、补助一片、见效一片”,实现稳产增收、绿色发展,不断提高农户种养积极性。
【链接】
什么是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是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相对于传统模式,立体农业尽显优势。
首先,立体农业可以提高植物对水分和光能的利用率。通过不同高度和密度的种植,使作物于水平分布和垂直深度方面产生差异,以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其次,立体农业可以在改善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同时改良土壤。这是依据农作物对日照和积温的不同要求,将喜光、温与耐阴、冷等各类物种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达到降低植物群体内的温度,提高群体内湿度的效果。立体农业能够使土壤保持疏松状态,减少了肥料的淋溶和水土流失,微生物也获得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土壤有机质加快了分解和腐殖质化,提高了土壤肥力。最后,立体农业可以改善生物群体的通风条件,提高物质的循环和利用率。立体农业实行高矮作物的间种套作之后,田间空气流动变大,使通风条件得到改善,而且利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起多层次、多物种共处的立体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提高物质的转化率和利用率。
立体农业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在幼龄果园中套种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不仅可以增加产量、增加收益,还有利于提高果园肥力,促进果树生长。但需要注意的是,立体农业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还需要因地制宜,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立体设计,如平原地区立体农业模式、山地丘陵区的立体农业模式等。
目前我国的立体农业模式有哪些
黄淮海平原鱼塘-台田模式
这一模式是针对黄淮海平原的具体情况摸索出来的低湿地治理模式。低湿地的地下水位较高,挖沟较为困难,故而可以变挖沟为挖鱼塘,发展渔业。同时,外挖出来的土可以堆积到田地里来抬高地势,对于发展农林果鱼牧业都是极为有利的。目前已开发出鱼-果-粮、鱼-果-棉、鱼-果菜级鱼-果-草等多种立体种养模式。
珠江三角洲
基塘农业
该模式是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的典型代表。低洼之处,水分较充足,可挖作鱼塘,再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形成塘基。这一模式,可以减轻水患,池塘可以养鱼,塘基可以种桑、甘蔗、果树及花卉等,形成了一种水陆互养的生态系统。
江西省泰和县
千烟洲模式
千烟洲的地形变化较大,在丘陵地区耕种易发生水土流失,故而适宜发展林业、人工草地等;缓坡和平坦的谷地,土层深厚,不易发生水土流失,故而适宜发展耕种业;地势低洼的地方则容易积水,出现洪涝的状况,较为适宜养鱼。
并且千烟洲的气候湿润,降水较多,针对它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可从上至下形成用材林-经济林或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的布局。
(综合新华网、澎湃新闻、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