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抱1号” 资料图片 切莫以为卷心菜都是大大的,一棵重1-2斤、甚至3斤以上。如今,一种重量只有8至15克的迷你卷心菜已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蔬菜专家培育成功,并已首次批量种植,每斤卖到20元,2吨产品5日内售罄。但这个迷你卷心菜,依然有许多人没有吃过,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现在快来了解一下吧!
迷你卷心菜“沪抱1号”热销上海首次批量种植
迷你卷心菜学名抱子甘蓝,是甘蓝种的一个变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研究员薄天岳带领的团队经过10多年科研攻关,成功培育抱子甘蓝新品种“沪抱1号”。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性好、抗寒性强等特点,上月底在上海金山、奉贤等区首次批量种植,种植面积30多亩。
据介绍,“沪抱1号”7月底种植,12月底收获,生长期长达5个多月,由于其在种植过程中吸足了养分,是个营养成分高(富含萝卜硫素等)的优良蔬菜品种。薄天岳介绍说,“沪抱1号”亩产2000至3000斤,因其产量高,深受菜农欢迎,开发潜力很大。
据了解,“沪抱1号”外形与市民吃到的普通卷心菜相似,但口感比普通卷心菜更脆、更嫩,适合烧烤、涮火锅、清炒等。同时,由于其外形小、重量轻,非常适合小家庭消费。它不仅好吃,还好看、好玩!去年“沪抱1号”试种成功后,在网上试销,售价每斤20元,网售2吨左右,5日内售罄。
据了解,抱子甘蓝乒乓球大小,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是欧美国家的重要蔬菜之一。
抱子甘蓝食用方法多样,是蔬菜中的精品。我国于20世纪末开始引进并种植,最初在云南、北京等地推广种植。该品种在我国相对比较罕见,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国产抱子甘蓝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步提升。
种植抱子甘蓝看看这些品种
市面上常见的抱子甘蓝品种有绿宝、绿珠一号、翠宝等。此外,早熟类型品种还有风系、千寿等;中熟类型品种有中生子持、玉川种、高原种、绿宝石等。
绿宝
由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育成,早熟,从定植至收获约90天。株型直立,株高60厘米,株幅65厘米,外叶翠绿,平展,腊粉中,小叶球圆整,结球紧实、整齐,单株结球70个以上,单球质量10-15克,心叶黄,质地脆嫩。该品种耐低温性好,球形整齐,且抽薹晚,采收期长,可延后采收。
绿珠一号
由上海市动植物引种中心育成,中早熟,全生育期约100天。株型直立,株高70厘米,株幅45厘米,外叶翠绿、平展,腊粉中少,小叶球圆整,结球紧实、整齐,单株结球80个以上,单球质量10-15克,心叶乳黄,质地脆嫩。该品种耐低温性中,球形整齐,且抽薹晚,采收期长,可延后采收。
翠宝
由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育成,中熟,从定植至收获约110天。株型直立,株高100厘米,株幅55厘米,外叶绿、匙形,腊粉中,小叶球圆整,椭圆形,结球紧实、整齐,单
株结球80个以上,单球质量10克左右,心叶黄,质地脆嫩。该品种耐低温性好,且抽薹晚,采收期长,可延后采收,可鲜销或速冻。
沪抱1号
“沪抱1号”为抱子甘蓝早熟新品种,生长势强,较抗黑腐病。平均株高91厘米,开展度63厘米。叶色深绿,蜡粉较轻。小芽球螺旋向上排列,较紧密,球形高圆,平均球高3.33厘米,横径2.36厘米。芽球绿色,心叶嫩黄,品质优良。单株芽球54个,单芽球重9.5克。平均产量1197.5千克/亩,较对照品种“早生子持”增产
12.96%。
它长成这样,怎么吃呢?
抱子甘蓝小而珍贵,大部分用来制作蔬菜沙拉,可以生吃,也可以炒菜。
抱子甘蓝切开之后,可以看到果肉里面是黄色的,这跟大包菜一样,越往里面的地方越嫩,颜色稍微有些黄。
虽然抱子甘蓝的个头小,但是叶子也是一层层裹住的,一点也没有“偷工减料”。如果吃到里面的嫩叶,可以感觉到口感其实很脆,吃起来有一点甜还有一些苦,炒熟之后的抱子甘蓝吃起来口感有点类似花菜。
新鲜过后,抱子甘蓝能走多远
我国是二十世纪末才开始引进并种植抱子甘蓝的,但种植范围不广,且只局限于供应大城市。大城市里,有的女孩招待闺蜜,会用培根炒抱子甘蓝,显示一点小资情调。由于抱子甘蓝有“抱子”之意,还能把它当礼物送给要结婚的朋友。
即使小部分人对抱子甘蓝“情有独钟”,但长期以来抱子甘蓝依然知名度不高,市场上也比较少见,一般都是在西餐厅、酒店里面才能吃得到。在平时的菜市场,普通人很难买到这种蔬菜。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饮食习惯不同。虽然抱子甘蓝的营养价值很高,但它多做沙拉食用,且自带苦味,口感较普通甘蓝更粗糙,不受多数消费者喜爱。
价格偏高,消费不起。抱子甘蓝的价格高,可吃法单一,味道一般,普通家庭吃一顿的话,就要花费几十元,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认为它物非所值。也是因为这两个关键原因,所以目前我国仅有极少数人在零星种植抱子甘蓝。
综合来说,抱子甘蓝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蔬菜品种,新鲜过后,要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首次大批量生产抱子甘蓝,仅去年试销就获得网售2吨、5天告罄的好成绩,这也许是抱子甘蓝拓宽市场的好兆头。但提醒大家:菜农种植前应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控制好规模,切勿盲目跟风种植。
(综合《周到上海》《长江蔬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