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代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秸”尽其用点秆成“金”
文章字数:2756
      村民正在按照选材、剪段、浸泡、剖开等12道工序制作麦秆画。

  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际,秸秆处理是个大难题。据有关统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可生成7亿多吨秸秆,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
  如何给秸秆找到好的“归宿”?让秸秆变废为宝?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的深入推进,各地采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走出了一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多方共赢的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子。
  本期专题介绍四个秸秆变废为宝再利用的事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路径一
  稻菇轮作 肥田地富农民
  在浙江省文成县盛丰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稻菇轮作的方式将大球盖菇种进了冬闲田。
  合作社负责人王文清告诉记者,大球盖菇在秸秆转化利用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降解作物秸秆能力强,菌渣还可以作为良好的有机肥直接还田,在春天种植水稻的时候,土壤里有机肥含量就比较高,化肥的使用量可以减少40%到50%左右。同时,水稻的米粒更大,口感也更好,亩产量也比没有种过大球盖菇的稻田的产量要高。
  湖田村村民王利娟说:“我以前就是在家带小孩,也没什么事情做。现在种大球盖菇,可以增加一些收入,这也蛮好的,而且对我来说也方便。”
  “农作物秸秆富含食用菌(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所必需的碳源(单糖、双糖、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等)、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硫酸铵等)、矿物质(钾、钙、磷、镁、铁、硫、硼等)、维生素(B1等)等营养物质,以其为原料,结合粪肥以及少量的化肥,根据生产配方即可制成食用菌培养基。棉壳、玉米芯、麦秸、稻草等都可用于食用菌基料。”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李正鹏说,实践证明,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对于缓解食用菌原料短缺、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路径二
  秸秆花盆 开启生态修复新模式
  你见过秸秆做的花盆吗?在山西苗褓褓环保技术有限公司研发车间,公司运营部部长崔彩婷正在介绍秸秆生态容器的制作过程。“我们的秸秆生态容器是以农业秸秆作为原料,经腐熟、粉碎、揉制等一系列生物方法处理后,通过特殊制造工艺制作而成的新型育苗容器,是为农、林、园艺业先期育苗、早熟栽植研制的一种可分解性生态容器。秸秆花盆不仅能够直接供给植株所需要的营养,还可以代替塑料花盆,减少白色污染。”崔彩婷说。
  据了解,秸秆生态容器被广泛应用于大型农业单品经济作物基地建设,打破了大田作物季节性限制,提升了农业产值;应用于困难立地生态修复,可显著提升苗木生长速率及移栽后成活率,推进绿水青山进程;应用于区域生态修复工程,成活率均高于95%,修复区保持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秸秆生态容器的批量生产及应用实现了秸秆的高附加值利用,同时创新了秸秆还田方式。秸秆生态容器避免了秸秆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避免了制作塑料容器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据了解,1吨秸秆生态容器可以减排二氧化碳近0.864吨。
  “秸秆生态容器在抗旱播种保全苗、早播早熟促效益、瓜蔬嫁接抗病害方面具有优越性,应用于大型农业单品经济作物基地建设,可提前1至2个月上市,打破了大田作物供应城市市场的季节性限制,提升了农业产值。”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丛宏斌说,将树苗培育在秸秆容器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施工,移栽后成活率显著提高,修复效果好。
  路径三
  生物发酵床 给猪一个舒适的“家”
  近日,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五二三家庭农场,上百头生猪正在采食。将鲜嫩的巨菌草和玉米、豆粕等精料拌在一起,“佩奇”们吃得格外欢乐。
  “饲料微生物发酵床形成了一个智能、卫生、轻简、高效、环保的零排放养猪系统,可有效降低养猪建造成本30%,实现猪肉品质提升30%、猪病虫害减低30%。”农场负责人介绍称。宽敞的微生物发酵床不仅能降解粪污、除去养殖臭味,改善猪的生长环境,提升猪的运动能力,同时,发酵床垫料上产生的大量益生菌,能够调整猪的肠道微生态平衡,让猪处于一个健康平衡生长状态,生产出的猪肉具有“瘦不柴,肥不腻”的特征,具有“土猪肉”的风味。
  据了解,秸秆发酵床养殖全程不使用兽药(驱虫药除外),实现真正的无抗养殖,为市场提供无抗生素残留的畜产品,无抗生素皖南花猪市场价由每斤28元提升至每斤35元。同时该养殖技术降低养殖成本,可减少生猪养殖约90%的用水量、10%的饲料消耗量、80%的药品投入,综合计算每头生猪养殖可减少支出100至150元。
  目前,黄山市已发展500余家秸秆发酵床养猪场(户),共建发酵床猪舍16万平方米,其中发酵床面积11万平方米,饲养生猪4万余头,年收储利用农作物秸秆10万吨,为秸秆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路径四麦秸秆成美画“指尖上”再丰收
  眼下,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省的夏收已结束,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孙庄村的“草艺斋”工作室,孙玉荣等七八个村民忙着挑选用于制作麦秆画的麦秆。
  “麦收刚过的麦秆长、亮、薄、软,非常适合做大幅的麦秆画。我家6亩多麦子,今年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比去年每亩多收将近200斤,一亩增收了300多元。我用自家地里种的麦秆做成的《三牛图》,还能再卖两千多元,真是双丰收。”60岁的孙玉荣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看到,这幅全部用农
  业废弃物麦秆做成的《三牛图》,耕牛浑身金黄,牛角高昂,牛蹄有力,与丰收的麦浪浑然一体,栩栩如生。
  “在普通人眼里没什么用处的麦秆,经过我们这些农民‘画师’之手,被制作成一幅幅题材各异的麦秆画,成了能生钱的‘金麦穗’。”高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传承人李志海说。
  祖辈几代人传承下来的麦秆画制作工艺,李志海过去一直把它作为自娱自乐的手艺留存。从2018年起,高唐县文联与三十里铺镇政府扶持他成为乡村文化带头人,推动麦秆画产业化,逐渐在当地打造起农民足不出户的“指尖经济”。
  三十里铺镇在孙庄村为李志海安排了两间工作室,免费向村民们传授麦秆画制作工艺。
  “麦秆画融入国画、版画还有烙画、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想要制作一幅完整的作品,需要经过选材、剪段、浸泡、剖开、压平等12道工序。”李志海说。
  挑选麦秆是最关键的第一道工序。每年麦收时节,孙庄村的农民“画师”们都会在麦地里仔细挑选上成的麦秆,储备一年的创作用量。
  记者看到,选中的麦秆被一根根剖开,然后用刮刀将麦秆上的瓤反复刮除,使其光滑、
  厚薄适中。刮开后的麦秆还保持原先的卷曲度,再用熨斗彻底熨烫平整,用于粘贴使用。
  “学个手艺,不收学费,还给工钱。”60岁的村民曲广芹从去年起跟随李志海学习麦秆画,如今已能根据图样自己创作牡丹、雄鹰等作品。“农闲时在这里剪秸秆、贴个画,一天能挣50多元,心情甭提多好啦。”曲广芹说。
  花鸟虫鱼、人物风景,皆是麦秆画的创作主题。“现在,小幅麦秆画的价格一般在百元左右,中幅的在千元左右,最贵的大幅作品价格在3000元至6000元。借助网络直播展示制作工艺和作品,今年孙庄村的麦秆画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李志海说。
  (综合新华社、《农民日报》、中国经济网等)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