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化密植示范园 雷蕾 全媒体记者 张小雄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是著名的“苹果之乡”,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之前,洛川是“陕北的米粮之仓”。
“以前种过粮食,种过烤烟,可一年到头就只能解决温饱。那时候,农民哪敢想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啊。”回想起30多年前的生活,槐柏镇东北定村村民左李义深有感触。
“村上生产队在1967年就开始种植苹果,当时父亲左向民任村支部书记。”左李义努力追寻着儿时的记忆,在那个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左向民力排众议,带领村民试种苹果。
“那时候队上用山沟峁上的70多亩地种植苹果,地理位置和土壤质量不好,加上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管理也很原始,一年下来也就卖个六七百元。”谈起以前的生活,年近80岁的老母亲李妙莲思维依旧活跃。
上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向全国推广,勤劳聪慧的洛川人在得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创举后,早已按捺不住“包产到户”、生产致富的心思。1983年,左向民与邻家共同承包了村上70亩地,成为村里第一批包产种植果园的农民。每年除去向队上交的承包费用,可以收入1000多元,这在当时足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
到了80年代末,洛川县政府提出了“远抓苹果近抓烟”的口号,左李义积极响应号召,1990年承包了7亩地,由于种粮种烟收入微薄,他决定改种苹果,刚开始因为不懂专业技术,每年仅收入2700元。为了摆脱贫穷,他经常参加果站培训,不论拉枝还是间伐他都积极响应配合,去山西、甘肃学习矮化密植技术……2014年,他的7亩果园以均价1斤4元的价钱卖了12万元,同村的人都看得“眼红”,以前吊儿郎当管理果园的村民也开始认真研究起来。
经济好起来后,左李义一家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2008年,他和大儿子一共花费10万元将院子翻修;2013年,左李义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辆汽车;农闲时,他都会带着家人去邻县游玩。
“我没啥文化,只知道勤能致富,种植苹果以后,自家的光景是一天天好起来了。”左李义笑着说。如今,像左李义这样的情况在洛川随处可见。昔日200棵“柴棒棒”发展成为今天53万亩的“摇钱树”,让像左李义一样的洛川人民脸上时时挂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