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中)查看小麦长势。 位于粉刘村成片的麦子长势喜人。 昔日河滩地,变身宜耕田,刘源在玉米田间劳作。 张婉 全媒体记者 耿苏强 李煜强
眼下不少农民都感叹种粮没效益,而刘源却对种粮情有独钟。从种60亩农田的“小农户”起步到如今流转1700多亩耕地的“种粮大户”,刘源见证了一个小村庄3年来的“农业之变”。
6月5日正午时分,骄阳似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雨金街道粉刘村连片的麦田金黄耀眼,一阵微风吹过,麦浪翻滚、涌向远方,裹挟着特有的小麦清香扑鼻而来……刘源随手揪下一个麦穗,熟练地搓出麦籽儿,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边嚼边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随着关中麦区进入大规模机收阶段,刘源也迎来了“三夏”最忙碌的时候。
农资达人的﹃爱粮﹄情结
今年42岁的刘源中等个头、皮肤黝黑、话语不多,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常年在外工作,是一名成功的农资企业销售经理。
对于农田,刘源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3年前,他发现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大量土地闲置撂荒,有些原来高产的农田逐渐失去了耕种产粮的功能,非常可惜。
“借助农资行业,我了解到更多粮食生产的信息,拓宽了我的思路。”于是,刘源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们不种,我们来种。”便邀请了2位发小到家商量如何在逐渐荒废的农田上作文章,大家也是一拍即合。
起初并不被群众看好,刘源淡然处之,默默干着自己认定的事业,并牵头成立了西安市临潼区晟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虽然一直在城里打工,但他始终关注着国家“三农”政策,还从一些种粮大户的成功中看到了现代农业的优势。
第一年,刘源流转了60亩土地,种普通的小麦和玉米。这几年市场粮价不错,虽然每亩土地租金800元,但最终一算账,亩均纯收益比预计的高出不少。
第二年130亩、今年1700亩……从秋种到夏收,从春播到秋收,刘源干劲十足,天天忙得不亦乐乎,同时,满满的丰收也让他倍感自信。这些年和土地、粮食打交道的经历,让他深深感觉到,靠规模经营、科学种植,日子才能过得更有奔头。
作为一名典型的农资达人,刘源凭借着敢闯敢拼的性格、大胆务实的干劲,实现了从农资精英到种粮大户的华丽转身。
打造粮食产业增收样板
今年夏收和往年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通过流转土地,实现大块田统一机械化作业,增产加上节省下来的投入,让夏粮丰产的成色更足了。
站在地头,端详着自己的麦田,刘源心里的喜气儿也在往上涌。当时,他以每亩500~800元不等的价格在粉刘村流转了一千多亩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种粮面积之大,让不少人为他捏把汗。然而,对刘源来说,却有自己的认识,“规模化种粮也能闯出一条致富路。”
“种地大有‘钱’景。”刘源算了一笔账:“今年大丰收,一亩地能打1100多斤小麦,一斤价格1.5元,一亩地收入1650元,除去每亩成本500多元,再扣除半年的地租,每亩能挣350元到650元,还不包括秋粮收益。”
“小账不经算,大账不可估。只要一亩地能多打一斤粮,我们的汗水就没有白流。前期管理上我们下了不少功夫,目前麦子长势很好。”预判起今年的收成,刘源喜上眉梢。
作为种粮大户,他不仅带领村民种粮,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土地交给合作社,除了获得流转收入外,还能返聘打工,多一份收入。”2019年,粉刘村贫困户刘双峰被聘为合作社田间管理员,不仅流转了耕地,找了份新工作,每年还能领取3万多元工资。
“赚得比以前多了,摘掉了贫困帽子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刘双峰乐呵呵地说。靠着规模经营、科学种植走上致富路,刘双峰成为不离乡、不离土、懂科学、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化零为整”让闲散地变“宜耕田”
谈到高产稳产,刘源坦言,除了规模化和机械化一条龙作业,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流转承包的耕地经过改造,让普通农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成片的玉米长势喜人,高标准的农田滴管纵横交错……目前,玉米正值生长中期。往年此时,位于粉刘村渭河边上的连片滩地还被称为“死地”,刘源一直在琢磨如何让这块“死地”变废为宝。
经与合作社成员商量,他把700亩的河滩地收回来,通过合作社搞集中开发。河滩地平整之后,铺上一层沃土,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地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改造的土地当年即可种植,去年玉米产量每亩可达1500斤。”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源虽少言,却有着颠覆农业生产方式的非凡志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走出一条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之路。”
过去杂草丛生的沙质地、撂荒地,如今已经是一片平整的“宜耕田”,放眼望去,“田成方、土成型、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风光尽收眼底。
种田上了“瘾”的刘源一发不可收拾。从2019年起将村民闲散土地“化零为整”,集中生产经营,如今面积已增至1700多亩。“下一步计划扩展到3000~5000亩。”刘源坦言,如果回到几年前,自己压根不敢想象现在的流转规模。
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刘源带领他的合作社在传统农业的转型路上,走在了时代前端,用心、用情绘制着色彩斑斓的农业新图景。
记者感言:通过大力培育更多的“守”粮人,守住强基固本的初心、铸好乡村振兴的粮“芯”,从小麦种植的集约化、规模化中提增量、要效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作新贡献。这条路,需要更多像刘源一样有情怀的守粮人坚定不移地走好、走实、走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