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张慧 郭媛媛
5月24日,《农业科技报》“助力乡村振兴 聚焦产业发展全媒体百县行”采访团走进陕西榆林神木市,前往尔林兔镇依肯特拉村、中鸡镇纳林采当村、迎宾路街道关崖窑村、高家堡镇乔岔滩村等地,深入到脱贫户家中,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和脱贫致富经历,挖掘当地重大典型优秀人物的感人事迹;行走于高标准农田、山地苹果园、畜牧养殖场、饲草种植基地、稻蟹一体种养殖基地,察看种植养殖业现状,详细记录了每一个村近年来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取得的显著成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神木市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注重社会要素聚合,稳步构建“政府主导,部门主抓,镇街推进落实,企业全力帮扶”的多方联动帮扶体系,将各企业结对帮扶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渠道,帮助群众发展产业、稳定就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了经济和社会效益互补、企业和群众双赢的良好局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三大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财政保障方面,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今年安排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2.43亿元,其中市本级安排1.86亿元,实施产业帮扶、基础设施等项目186个。制度保障方面,成立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工作会议、联席会议、协调推进、调研督导、工作报告等8项工作制度,确保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有序健全。人力保障方面,向全市32个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选派32支97名驻村帮扶力量,集中调整帮扶联系人355名,各类对象培训实现全覆盖,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
率先实施“双百”帮扶行动。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将市域内各类企事业单位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帮扶力量,率先开展“百企兴百村”和“百家单位帮百村”行动,以发展农业农村、提高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制定了《神木市“百企兴百村”行动实施方案》《神木市“百家单位帮百村”行动实施方案》,动员市域内202家企业、142个市级单位结对帮扶全市326个行政村,实现企事业单位帮扶行政村全覆盖。企业和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产业发展为根本、以新型村集体经济为抓手、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为原则,通过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方式实施各类帮扶项目,有效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今年计划投入380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95个。
创新开展“平价煤保障群众温暖过冬”行动。冬季因煤价上涨,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冬季取暖,神木市因地制宜研究制定了《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障困难群众温暖过冬工作方案》,对未集中供暖的低收入群众、村委会、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对象,通过供应平价煤的方式,按照每吨270元的费用标准,2021年有效解决了3.6万户8.1万名群众、257个村委会、28个敬老院和日间照料中心的取暖问题。
深入推进“孝善养老”行动。制定出台了《神木市农村孝善养老帮扶实施方案》,按镇街设立“孝善基金”,鼓励子女缴纳“孝心赡养金”,“孝善基金”按季度给予20%的奖励补助。截至目前,全市5377名群众享受“孝善养老”政策,切实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迈出共同富裕坚实步伐
下一步,神木市将继续坚持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各级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按照神木市《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做好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有效衔接,促进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坚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进一步分类优化帮扶政策,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强化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工作成效,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严格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规范光伏电站运维管护和收益分配,落实小额信贷和互助资金政策。保持财政支持政策稳定,积极谋划产业发展项目。紧盯产业就业发展,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管理短板,不断完善落实各类长效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分层分类实施社会兜底救助,向无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易返贫致贫户及时提供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适时调整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强化村卫生室建设管理,适当提高村医补贴待遇。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
有序推进有效衔接。推动政策优化调整,不断健全符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的政策体系。大力推进社会帮扶,深化“百企兴百村”行动。突出布局优化、产业融合、品质提升,强龙头、聚集群、创品牌,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督导考核机制,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