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云在地里查看大豆长势 全媒体记者 张慧 胡海飞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只仅局限于良种这块“芯片”上,还需聚焦如何在基础薄弱的土地上,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吨粮田,缓解粮食生产压力,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逾越。
5月24日,记者一行赴陕西省榆林市,采访及调研神木、定边,两市县近年来多措共举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吨粮田的典型案例,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安全及乡村振兴提供成熟的借鉴与经验。
定边县堆子梁镇庙湾村多年来利用成熟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测土配肥、精量播种、病虫害防控、全程机械化、大豆玉米套种等技术打造的万亩玉米吨粮田,平均亩产可达到900~1000公斤,成为该县旱作节水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典型代表。
“利用智能水肥一体化、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宜机收、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全程机械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七项集成技术,种植的宽行双柱玉米田,每亩每年可收获玉米900~1000公斤,按照目前1.3元/斤的价格,每亩地每年的毛收入在2300~2600元。另外,我还承担着200亩玉米大豆套种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目前已经是试验的第4年。经过3年的小面积试验与总结,正常情况下,每年每亩地可收获玉米900~000公斤,大豆150~200公斤,除去玉米外,大豆可使每亩地增收600~800元,仅这一项便足够每亩地每年的投资成本,玉米的收益等于纯利润。”作为该村粮食种植产业受益者之一,李登云以自己的经历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2022年,省市县各及部门联合行动,在庙湾村建立了2300亩智能水肥一体化示范区、万亩玉米规模化经营吨粮田及增密度示范区等项目。同时还开展了不同玉米品种、不同密度展示,玉米膜下滴灌、高产耐密品种等试验示范,通过不断的筛选、挖掘品种潜力,为大田玉米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