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冯佰利:杂粮“三愿”付此生
文章字数:2724

    专家简介    冯佰利,男,1966年出生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1990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我国著名的小杂粮栽培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陕西省小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

    冯佰利(左二)在试验示范基地介绍谷子新品种的生长情况

  张婉 全媒体记者 冯玉龙
  走进冯佰利的办公室,就像走进了一个盲盒店,桌子上、地上都是大小不一的布袋子,布袋子都是扎起来的,也没有标识,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像极了一个个的盲盒。
  多年来,冯佰利默默坚守在小杂粮栽培育种一线,凭借着对小杂粮事业的一腔热忱致力于小杂粮研究,让小杂粮鼓起了农民的口袋,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躬亲力行,潜心科研。冯佰利30余年来从事小杂粮抗逆、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研究,组织团队立足西北旱作农区,以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为目标,扎根西部,先后参与编著20余部专著,选育小杂粮品种30余个,制定小杂粮生产技术规程40余项,研发的品种和技术已在小杂粮产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同时,创办了中国小杂粮网站(www.mgcic.com),成为小杂粮科技传播的网络主渠道。
  美食之愿
  “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在农村长大,一直和土地打交道,即使没有资金支持,没有科研人员,但小杂粮研究还需要继续,作为农民的孩子,我也想在小杂粮产业上为乡亲们做些事情,从最开始的让大家吃饱,到现在的让大家吃好。”冯佰利告诉记者。
  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做小杂粮研究时的艰辛,冯佰利不胜唏嘘,专业教师断代、资金匮乏、课题缺失,小杂粮产业资源严重匮乏。
  “我开始做杂粮栽培育种研究时,孩子还比较小,老父亲不仅要帮我带孩子,还要一边帮着管理试验田。”提起那段岁月,冯佰利异常心酸,“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做好小杂粮育种,让贫瘠的土地上种出更多的、可以填饱肚子的粮食。”
  1998年,随着国家对杂粮产业的逐步关注和重视后,在全国农技中心的支持下,冯佰利团队开始组织开展国家小宗粮豆品种区域试验,先后在全国27个省区开设了试验点,涉及荞麦、糜子、燕麦、青稞、薏苡、豌豆、小扁豆、绿豆、小豆、蚕豆等19组杂粮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参与单位达100余家。
  小杂粮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卖得好,这样才能有更多农户愿意种。为加快推动小杂粮产业发展,冯佰利团队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黄米协会,成立专家工作站,联合生产企业、科研单位、政府机构、小杂粮深加工企业举办黄米产业大会以及黄米下江南等小杂粮美食系列活动。同时,还在时尚美食上下功夫,先后邀请四川烹饪学院,把小杂粮与火锅完美结合,研发了小杂粮火锅等产品,加大了小杂粮市场需求,提高了小杂粮经济效益。
  近年来,在需求量剧增的影响下,我国小杂粮种植面积连年扩大,各类小杂粮品种也日益丰富,已经从最初的“饱肚子”变成了“创美食”。
  荞麦饸饹、黄米粽子、糜子黄酒、黄米摊黄、荞麦凉粉……提起这些小杂粮美食,不由得让人馋涎欲滴。如今,小杂粮不仅仅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也是平衡居民健康饮食结构的“新宠”。让“吃饱吃好”的平凡心愿,变成了“健康美味”的新愿景。
  美景之愿
  “小杂粮不仅仅是粮食,同时也是道美丽的风景线。”冯佰利告诉记者,应对生产和产业需求,他们做了一些品种改良,发现荞麦品种不光有吃的,还有观赏型的,有些小杂粮的花及叶子、茎是紫色的,有些叶子和穗是彩色的,就像稻田艺术。“因为小杂粮适应性强,近几年种植面积稳定,所以作为田间艺术的发展空间较大。”冯佰利说。
  第三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如何助力小杂粮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也成了冯佰利思考的问题。
  因此,观赏型荞麦品种“西农1351”“西农1321”应运而生,先后在湖北、重庆、辽宁、贵州、云南、内蒙古、河北等20多个地区示范展示。
  “田园花海”作为陕西省定边县着力打造的旅游名片,依托冯佰利团队的小杂粮种植技术与品种多样性,每年7月~9月,这里的荞麦花、黄芥花、马铃薯花、胡麻花、向日葵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红的、黄的……五颜六色,异彩纷呈,形成万亩花海。
  如今,一个个梁塬涧台之上,窑洞人家、风车井架、烽台古堡,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呈现出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瑰丽画卷,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游客络绎不绝。
  从小杂粮美食到小杂粮美景的综合产业链,利用观赏荞麦叶色美、花色美、果实美、株形美、风韵美的特点,运用现代农业的科技手段,以土地为画板,叶、花、果为颜料,在农田里绘就生动的美丽画卷。定边这朵荞麦花的成功绽放,也将成为众多区县发展小杂粮创意景观的“样板”。
  随着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观赏荞麦产业化成了未来荞麦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提高荞麦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企业、政府互利共赢,从而带动小杂粮产业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振兴之愿
  “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小杂粮新品种,提升小杂粮产量和品质,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功能产品,促进旱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一直是我
  们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冯佰利坦言。
  目前,冯佰利团队先后成立组建农业科技服务专家大院、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科创中国杂粮科技创新研究院、小杂粮科技创新服务队等组织,构建了小杂粮科技推广、技术咨询指导的网络体系,将通过小杂粮产业发展和技术推广,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为实现小杂粮产业链增值和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的同时,冯佰利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先后出版《中国小杂粮》《榆林小杂粮》《中国黄米食品》等书籍,使榆林小杂粮受到国内外食客的喜欢和认可。
  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2011年陕西省农学会小杂粮专业委员会成立之际,冯佰利团队组织企业和专家进行对接,交流杂粮加工与产业发展经验;2013年10月在第五届海峡两岸杂粮研讨会上,组织全国30多家小杂粮企业进行交流、讨论,建立联系网络;2014年3月在榆林召开座谈会,组织榆林9个主要小杂粮企业进行交流,建立网络,开展区内合作;2012年和2014年8月,先后2次组织榆林小杂粮企业去合肥考察参观,搭建产业交流对接平台,促进榆林小杂粮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
  “为小杂粮产业牵线搭桥国际化平台,提升我国小杂粮产业国际影响力,我们义
  不容辞,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冯佰利的眼中,我们看到了发展小杂粮产业的决心。
  多年来,冯佰利带领团队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团队开展合作交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先后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建立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展示小杂粮品种70多个,优质小麦、大豆、荞麦、糜子品种已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示范推广,搭建海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平台,为建设海外粮仓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贡献智慧和力量。
  人生如行路,一路艰辛,一路风景。从风华正茂到沧桑中年,冯佰利用30余年的青春,为小杂粮产业发展执着的奉献着……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