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助力乡村振兴聚焦产业发展全媒体百县行”活动走进汉中云丈山黑茶有限公司 ▲南郑区高台镇立峰村大樱桃即将开园 ▲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编织区 全媒体记者 康军 闫瑜涛
如何深入推动秦巴山区产业高质量发展?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交出精彩答卷。
正在开展的农业科技报“助力乡村振兴聚焦产业发展全媒体百县行”活动中,记者一行通过对南郑区法镇、高台、黄官、新集等地田间地头、大棚基地、工厂车间的走访,切实感受了南郑区产业发展的累累硕果,也捕捉了产业兴、活力足、乡村美的动人画面,更是触摸了当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动。
法镇:只此青绿,﹃四色﹄描绘新画卷
走进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法镇沙坝村,良种茶叶扦插示范园满目青翠,山水环绕的猕猴桃产业扶贫示范园生机勃勃,日产2500公斤黑毛茶的初制厂机器轰鸣……
“以前,法镇沙坝村没有规模化产业,贫困发生率达23%。这里在整个镇都挂了号,村民年收入在全镇排倒数,好多人‘打光棍’。我是法镇水磨村的,也是穷地方。我家有三口人,由于出不了门,也挣不了钱,真是‘贫贱夫妻百事哀’,连媳妇都跑了。”在汉中云丈山黑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带班的陈永才向记者敞开了心扉。“我学到技术后,来到沙坝村的这个厂子做炒茶师傅,一年能挣五万多。从半山腰上搬到集中安置点后,现在条件到底是好得多了。我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这段时间还有人给我介绍对象。”
家在沙坝村的廖聪汉,并非“聪明的汉子”,而是一个耳朵失聪的残疾人。据当地一家黑毛茶企业负责人周奇琴介绍,“廖聪汉是厂子的工人,每年能干到十月份,一个月能有两三千的收入。”
陈永才和廖聪汉的“小确幸”,是法镇发展茶叶产业带动群众致富的一个缩影。
“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这是汉中市南郑区法镇党委书记张汉平,对法镇近年来发生变化的总结。他认为,法镇的制约在山水,潜力在山水,优势在山水,希望也在山水。近年来,法镇以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为抓手,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文旅活镇、善治兴镇”总体思路,注重红色引领、绿色赋能、特色支撑、底色提质“四色发力”,变“短板”为“跳板”、变“阻点”为“支点”,打造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一抹只此青绿沁心脾。目前,法镇按照“山水绿植戴帽子、山腰种茶缠带子、茶旅融合引路子、药菌烟果挣票子、稻渔种养打牌子”的“五子并举”思路,培育了5家茶叶龙头企业。该镇茶叶面积约4万亩,产值达2.38亿元。“小茶叶”,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大产业。
高台镇:色彩斑斓,“矩阵”领跑振兴路
眼看自家园子的樱桃一天天红起来,南郑区高台镇立峰村“土专家”但文祥高兴得合不拢嘴。但文祥告诉记者,“现在樱桃的含糖量是13,到17以上才能卖。还没有开园,就有不少人打电话要买樱桃。再过几天,我们村就会车水马龙,水果批发商、周边游客都会来,这里人气真的很旺。”
见到记者一行,立峰村村民王宗娥先是热情招呼大伙儿吃自家的樱桃,接着便和记者们拉起了家常,“务樱桃收入真不错,我们都是受益者,现在日子也有盼头了!”
“咱们村子立地条件差。一亩地,若种玉米、红薯,毛收入还不到500元。要是务樱桃,纯收入也能上万元了。”旁边的立峰村新丰大樱桃专业合作社技术服务队队长李忠全马上接过了话茬。
“搁在十年前,我们村的小伙子找对象都很难,不少年轻人去别的地方做了上门女婿。农业生产还是‘种田为肚圆、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盐’的传统模式,村上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多元。”立峰村党支部书记杨建国对记者说,立峰村的发展变迁,是从2012年开始的。当年3月,但沟村确定为陕西省政协的扶贫联系点(现合并为立峰村但沟村民组),针对当时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落后的现状,确定了“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以产业带动为根本”的重点帮扶规划。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立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表示,“产业落地生根,让我们这里的百姓得到了很大实惠。”
三月赏油菜花,五月采摘樱桃,七月西瓜节……如今的立峰村,成为南郑区乡村旅游环线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黄官镇:非遗技艺,“指尖”编出新生活
“我家有两个孩子,公公婆婆患病,以前还是村上的贫困户。去年来这边做藤编,在这里打工的好处主要是时间自由,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南郑区黄官镇高石坎村村民唐秀梅坦言,自己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黄官镇李家咀村村民夏赛君告诉记者,她是嫁到这边来的,自己的老家远在湖南邵阳,目前在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打工。她说:“老板人挺好,我就在家门口做藤编,还能照顾两个小孩,每月还能收入两千多元。”
“汉中藤编”代表性传承人、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良顺表示,他们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平台”的生产经营模式,去年生产各种手工制品22万件,线下销售总额4500余万元,线上销售总额1200余万元,带动458户农户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为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黄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常勇表示,“汉中藤编”是陕西省传统非遗技艺之一,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非遗。黄官镇作为“藤编之乡”,将非遗与旅游、研学等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新集镇:绿色烟苗,“金叶”飘香富万家
来到南郑区新集镇二门村,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烟田满目葱翠,一垄垄长势喜人的烟苗,一片片碧绿的烟叶迎风摇曳,辛勤劳作的烟农们出没其间……这正是南郑区新集镇全面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后
的一个场景。
南郑区唯康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当家”陈锐告诉记者,他今年30岁,2009年入伍,2011 年 退役 。2020年3月,他承包310亩土地种植烤烟,聘用周边60多户脱贫户长期务工。
“我在二门村承包了80亩地种烤烟,在移栽烟苗、施肥、除草等环节,需要大量的人。我也陪着干活,你看我胳膊都晒黑了,不过收入还行……”来自南郑区小南海镇的李孟全告诉记者,种烤烟效益还不错,每年的纯收入在十万元左右。
一片金叶子,带动一方富。新集镇精心谋划了前行路径,“黄金叶”上取真“金”,让产业基础更加牢固,交出了一份被人称道的答卷。据新集镇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李磊介绍,新集镇按照粮油稳产增收、农业特色经营、工业优化升级、三产提质增量思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加大,整合资金1290万元,着力推进八大产业,连片稻渔综合种养、山区制种油菜产业已初具规模,瓜果蔬菜、生猪、山羊肉牛品种不断优化,烤烟、茶叶、食用菌质效大幅提升。全年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达3600亩、油菜制种达4500亩、烤烟1500亩、中药材1300亩、生猪肉牛年出栏3.5万头。
且听一曲大风歌。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谋定而后动,铆足干劲,积极探索“南郑路径”,用辛勤汗水在这片土地上奋力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从现实景象到未来规划“,南郑式”乡村振兴,让每个人都有一种“处身大时代”的感觉。
广袤的南郑大地处处生机勃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南郑人正踏歌而行。南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