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荣在油菜田里记录油菜数据 全媒体记者 郭媛媛
和油菜品种“较劲”半个多世纪,在我国油菜育种领域,无人不知的李殿荣,纵然成绩斐然,也仍然坚持着他的油菜育种事业。
这位84岁的耄耋老人,如今依旧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的油菜田里,一路追随油菜花开。从杨凌农科城到江淮两岸,从河西走廊到青海门源,从新疆伊犁到呼伦贝尔草原,不时传出“花田喜事”,李殿荣团队在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矢志不移 为油菜育种立碑
沿着陕西省杨凌示范区高干渠路,一路从西农路十字往西走300多米,路北有一座显眼的建筑,那就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李殿荣就在这里工作。4月13日,阳光明媚,油菜花开得正好,李殿荣站在油菜试验田,一边细细查看每个品种,一边向青年科研工作者传授育种方法和经验。被一群年轻人围在中间的老人,精神矍铄,满头白发,衣着朴素,如果没有人介绍,不认识他的人谁能想到,他就是我国著名油菜育种专家。
上世纪70年代至今,李殿荣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多个第一:1983年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应用于大面积生产的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促进了我国油菜由中产到高产、由常规品种到杂交品种的过渡;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了黄籽显性基因,并于1996年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黄籽杂交油菜品种“黄杂1号”,其后又育成“黄杂2号”,促进了油菜产油量的提高;1997年选育出高油双低优质杂交油菜品种“秦优7号”,2001年获得审定,在促进我国油菜由非优质到优质的转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我国进入新世纪适应区域最广、2004~2008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双低优质油菜杂交品种;2010年育成了我国第一个含油量达50.01%的春油菜杂交品种“秦杂油4号”,实现了“一碗菜籽半碗油”的目标;“秦优33”“秦杂油19”……截至2021年,他和他的团队选育的品种累计推广2.4亿多亩,增产油菜籽逾56亿多公斤,新增产值160多亿元;获国家和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9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植物新品种权3项,发表论文(著)100多篇,李殿荣为我国乃至世界油菜科研和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油菜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这朵花,盛开时能看,种子榨的油能吃,是助力乡村振兴的“软黄金”。50多年来,李殿荣一刻不放松地搞科研、搞育种,就是梦想着,中国大地的油菜花都是中国人培育的,中国人以后都能吃上我们自种自产的菜籽油!作为我国杂交油菜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矢志不渝,一次次出发,奔跑在高产优质油菜科研的追梦路上,成了为杂交油菜育种的奠基人。
脚踩泥土
专注育种半世纪
1938年,李殿荣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1962年,他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学院毕业;1964年,他从陕西省千阳县调到刚组建不久的三门峡库区华阴农场工作,在农场试验站从事多种农作物育种试验和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陕西省农垦华阴农场一个简陋的油毛毡房和一间茅草屋里,靠着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勇攀高峰的毅力,当时还是技术员的李殿荣带领几个知识青年,为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的选育,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短短20年,“秦油2号”横跨黄淮和长江两大区域,播种面积达1.65亿亩,新增效益86亿多元。从此李殿荣的名字,随着他在油菜育种上的突破,响彻大江南北、黄淮两岸。“秦油2号”也为今后的杂交品种选育、亲本繁殖、杂交制种、杂种纯度鉴定、栽培技术和推广应用上的不断创新,以及对国内外油菜科研和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国在油菜杂优利用方面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秦油2号”的成功,并没有使李殿荣停止脚步,80年代后期,他研究发现甘蓝型油菜黄籽显性基因,提出甘蓝型油菜黄色种皮性状也受独立遗传的显性互补基因控制的理论,先后育成了国内外第一个黄籽杂交油菜品种“黄杂1号”,其后又育成“黄杂2号”(黄籽油菜种皮薄,含油量高,商品性好),其黄籽杂交育种技术,在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2001年,李殿荣和他主持育成的高油双低优质油菜杂交品种“秦优7号”通过国家审定。其成果鉴定认为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居国内领先水平,繁育技术和推广应用居国际领先水平,是继“秦油2号”之后油菜育种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从此,“秦油”开始变“秦优”,成为我国2004~2008年适种区域最广和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双低优质冬油菜杂交种。“秦优7号”的成功推广,加速了我国油菜优质化的发展进程。
李殿荣和他的团队通过15年的刻苦钻研,将油菜种质材料的含油量从40%左右 选 育 到60%左右,将杂交种的含油量从40%左右提高到50%以上。专家鉴定认为,“获得的高油种质材料含油量达60%左右,居国际领先水平。”在油菜化学杀雄育种技术研究方面,研制出的“SX-1”化学杂交剂及其使用技术,普遍应用于CMS、GMS和CIMS的杂交制种;提出的“油菜高油种质+化学诱导雄性不育”的杂优利用模式,也被广泛应用,均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生命不息 科研不止
“李殿荣老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人生导师,我能够走上农民科学家这条路,都是李老师的功劳,我的学术论文《浅谈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途径》,是李老师帮我审看修改的,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心怀感激。从‘秦油2号’到‘秦油7号’,李老师培育的每一个油菜新品种我都种过,让油菜花开满了安徽芜湖广袤的田野。”安徽有一位农民科学家,名叫杨良金,他曾经这样介绍李殿荣。
50个春夏秋冬,50年辛勤耕耘。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被岁月磨炼、风雨洗礼,如今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尽管如此,在科研道路上,李殿荣心里的信念从未改变,那就是坚持。
“最初,没有团队,没有助手,科研条件非常差,整地、播种、浇水、授粉……没黑没明,天天在地里。经历过多少往事,辛酸颇多,但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管怎样困难都要坚持到底。”李殿荣说,在科研道路上困难很多,但他毫不在意。马克思的一句话一直激励着他:“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一直是李殿荣搞科研的精神支柱。
从“吃油难”到“有油吃”“吃好油”的目标;从克服重重困难,到取得一项项突破性成果,中国杂交油菜育种事业大步向前。李殿荣曾先后获得7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陕西省科技最高成就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农学奖”等;2018年被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授予首届“终身成就奖”、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授予“爱国奋斗”知识分子典型人物。
“不要称我是什么科学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生产需要什么我们就去研究什么,我们要不断研究出新的东西来,科研之路是永无止境的。一定要为国家守好油瓶,让人民吃上好油。”面对未来杂交油菜的研究,李殿荣依旧信心百倍。在一个个成果奖励和荣誉面前,他没有陶醉,仍然一如既往,向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奋进。
如今,85岁的李殿荣仍精神抖擞,不辞劳苦地奋战在油菜科研一线,他承担着“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继续攀登油菜科学新高峰。高亚麻酸、高油酸油菜育种,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正是有了这些执着于农、执农不弃的科学家,才有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可能,也只有心里装着百姓,才有了不畏科研路上的艰难险阻而不断攀登。李殿荣认为,育种事业是一个历史性的传承,更是一个集体性的创作。他对年轻一代育种人寄予厚望:“杂交油菜育种事业,要不忘初心,永往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