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雪山环抱、春芽萌发,牛羊成群。
在天祝县扶贫示范基地里,一批“国际范”十足的优质肉羊正在等待出栏。4月9日,记者从甘肃省科技厅了解到,这批待出栏的羊是甘肃省科技厅通过国际合作项目,甘肃农业大学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合作,应用联合研发的现代分子育种技术选育出的适于甘肃省高寒牧区饲养的改良型细毛羊。
“这次选育的肉羊新类群的肉用性能优势比较明显,其初生重比本地羔羊提高了26.3%,产肉量提高了38.5%,同时,羊肉的嫩度和熟肉率也得到了较大改善。”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西北地区肉羊肉牛遗传改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负责人王继卿介绍说。
除了肉用新类群以外,团队还选育出肉毛兼用新类群,成年公羊和母羊产毛量提高了0.35公斤,体重增加了2.35公斤。
据了解,从2012年~2016年,在该团队与新西兰林肯大学联合执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新西兰优质肉羊种质引进与选育技术合作研究”和甘肃省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新西兰优质肉牛和肉羊种质改良技术合作研究与集成示范”期间,筛选出了适合甘肃省高寒环境肉羊选育的有效分子标记15个,将其应用于育种实践后,个体生长速度提高了29%以上,产肉量提高了30%以上。
为促进品种的育繁推一体化建设,团队在甘肃省天祝县建立了扶贫示范基地1个,截至目前,出栏杂种肉羊21万多只,累计新增效益5000多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同时,基于合作搭建的西北地区肉羊肉牛遗传改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兰州市引智示范基地等国际合作研究平台,通过广泛开展专家互派访问、联合培养研究生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等方式,培育了多名从事动物分子育种及肉羊生产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项目的开展,为甘肃省肉羊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 (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