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返回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三农新闻
第03版:春耕生产
第04版:聚焦杨凌
第05版:设施农业
第06版:种植天地·花椒
第07版:品牌农业
第08版:副刊
标题导航
杨凌出台8项金融措施 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五项重点工作 做足杨凌﹃三农﹄文章
农科城里育种忙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科城里育种忙
文章字数:1754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油菜育种专家张彦锋正在进行育种试验
全媒体记者 耿苏强王朝阳李煜强
实验室内高科技赋能育种事半功倍、子承父业致力薯香满田畴、农民学制种助农增收奔小康……近日,在陕西杨凌,一幅科技底色十足的“春耕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高科技核心产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育种(制种)作为杨凌农业的最美“底色”,近年来,杨凌示范区积极履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着力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而这些春耕图景,正是杨凌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的缩影。
钟情于分子育种 倾尽心血做奉献
“一把尺子一杆秤”是传统育种人的标配,而对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油菜育种专家张彦锋来说,高科技赋能育种,既缩减了育种时间,也提高了育种效率。
打开农科城的春耕画卷,正是育种的大好时节。为此,张彦锋几乎每天泡在实验室内进行油菜育种实验,“在实验室搞育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耐心和毅力。”张彦锋笑着说道。
2015年,张彦锋结束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便做起了油菜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同时,开始筹建油菜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室。通过4年筹备建设,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室及其油菜低温春化室、油菜加代培养室等实验设施顺利建成。
张彦锋认为,种业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品种创新。面对传统育种周期长、基因聚合慢的难题,张彦锋采用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将生物技术手段和传统育种相结合,既缩短了育种周期,也提升了育种质量。同时,还培养了一支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团队,掌握了高效油菜小孢子培养、基因编辑、分子标记选择、油菜快速加代培养等相关技术,实现了全年不间断油菜小孢子培养、基因编辑和转基因,为打好油菜种业翻身仗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张彦锋来说,油菜分子设计育种的路还很漫长,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子承父业育新种 致力薯香满田畴
立春已过,但北方的初春还是格外寒冷。2月19日早上七点半,杨凌金薯种业总经理、高级农技师朱渭兵匆匆来到红薯种植基地,投入到繁忙琐碎的育种工作中。
“农时不可误。”朱渭兵说道。深谙红薯育种制种栽培技术法门的朱渭兵将春耕时段看的尤为重要:“初春天气变化大,要保障棚内温度,棚里的种苗才能健康生长。”
刚踏入红薯育种行列时,朱渭兵就面临着红薯产业发展的各种难题,但这并没有阻挡他从事红薯育种的步伐。2010年后的两次病毒侵害,让红薯产业受到重创,朱渭兵潜心钻研,不断试验,最终探索出脱毒良种繁育技术,为红薯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红薯育种没有终点,要不断的优中选优。”朱渭兵认为,红薯作为“温饱粮”的时代已过去,提质增效、培育出新品种以及种出好吃好看好卖的红薯,才是关键。
通过多年探索研究,朱渭兵培育出的秦薯8号红皮红心,品质好,效益高,受到了众多农户的青睐。他培育的红薯品种,远销山西、河南、湖北等地,每年推广面积达到了100万亩,帮助更多的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职业农民学育种 助农增收有盼头
在杨凌,农科专家育种司空见惯,而农民学习育种也很常见,职业农民王中来就是其中之一。
当前春耕正酣,做好春耕备耕关系国计民生。连日来,王中来每天早晨吃完饭,就急匆匆进入大棚查看种苗长势,精心照顾着自己培育的蔬菜种苗。
“这一小块,仅辣椒品种就有150多个,番茄品种就更多了!”指着棚内地上的穴盘,王中来介绍起种苗特性和效益来。
王中来认为,搞育种工作就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提及学习搞育种的初衷,王中来笑着说:“咱也是个农民,只想着带领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赚,这个初心不能变。”
“我们以这个园区为抓手,把农业发展的经验和优势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农民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发家致富,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王中来说。
如今,王中来还与著名番茄育种专家王建人合力创办了杨凌双模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接国内多家省级农业科学院所、高校和知名种业企业的鲜食番茄、辣椒等作物种子繁制生产及新品种选育、试验、展示和推广工作。
接触更多的科研单位,这为职业农民王中来学习育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在2022年杨凌示范区工作会议上,杨凌提出了“1155”发展思路,明确了种业“卡脖子”技术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其中高标准建设中国(旱区)种业硅谷,正是聚焦优势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真正为种业创新发展贡献“杨凌力量”。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