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阅享全文 山东东营垦利区地处黄河三角洲核心区,日照充足,气候条件优越,但这里却不是农户眼中的良田,因为背靠渤海湾,大部分土地盐分含量在0.3%以上,是典型的盐碱地。
一直以来,盐碱危害被视为土地的“绝症”。重度盐碱地几乎就是不毛之地。
盐碱地种不了大豆,过去,这在当地更是常识一般的存在。为了能在这片盐碱地上种出口粮,祖祖辈辈的海南村人尝试过各种方法,最终选择了种水稻,通过持续不断的灌溉,淡化土里的盐分,获得收益。
海南村村民苟勤芝今年却迎来了一个大惊喜。今年,他和合作社的伙伴们一起在盐碱地里种了1000亩大豆,第一次尝试,就获得大丰收,平均亩产600多斤,比种水稻每人多赚了10万元。
而在2020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仅为260多斤。苟勤芝他们种的大豆品种——“齐黄34”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冉培育的。
徐冉花了10年的时间,他用最笨的办法一点点尝试,在上千份材料中配对、选择,一年年播种再一年年淘汰,最终找到了“齐黄34”高产的密码。2014年,亩产达到了100多公斤,这个好消息让徐冉坚定了继续挖掘“齐黄34”的潜力。
2020年,“齐黄34”以每亩353.47公斤的成绩创下了全国夏大豆的高产纪录。2020年6月17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团队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国际生物学核心期刊《细胞》杂志上发表,被称为是“基因组学的里程碑工作”。田志喜认为在现有条件下,我国大豆亩产量即使翻番,自给率也只能从15%左右提升到30%,有限的耕地面积不可能给大豆太多的空间,但我国有1.85亿亩盐碱地,这给大豆增产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央视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