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田野里的雕塑
文章字数:912
  ■潘飞玉
  我的思绪一直在田野游荡。我生于1972年的关中平原,小时候对饥饿有着恐惧的印象,因此后来对粮食一直有偏执的关注。
  我中专就读农学专业,熟悉了农业史和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巨大力量,其中育种专家的贡献最大。以小麦为例,建国初期中原小麦亩需种子30斤,亩产80斤左右,如果是灾年,可能颗粒无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赵洪璋老师育出了新中国第一个小麦品种碧蚂一号,让单产提升到150斤,而且在陕西、河南大范围推广,引起了轰动。后来育种工作者不断推出新品种将亩产一再拉升,现在关中小麦平均亩产已经达到1000斤,是建国时的6倍。这么高的产量,除水肥、种植技术的配套发展外,育种工作者贡献巨大。
  我见过许多育种专家,他们真的和田野一样朴实无华,默默奉献。但他们又有着相似的特点,高知却像农民,古铜色皮肤,寡言,粗糙的大手,坚定的眼神。走进田野,他们就是田野的一份子,像庄稼一样能感受得到阳光、风和雨水的滋润。
  有两个我最熟悉的育种人,一个是油菜育种专家庄顺琪,一个是小麦育种专家刘蜀平。
  1991年我在永寿马坊实习,带我们的就是省农科院油菜育种专家庄顺琪,他培育出了甘白油菜品种,解决了中高海拔地区油菜品种难题。他是上海人,工作后一直扎根渭北旱塬,一干就是许多年。因为和我父亲熟,他善意地嘲笑我不像一个农民,得改。这些话我一直都记着。
  中专毕业留校参加工作,我和陕麦757的协作育种者刘蜀平在一个教研室,他是组长,四川人,方言味很浓。陕麦757以分蘖力强、抗病、优质、高产的优势,一直是关中泾阳、三原、高陵等地区的主打品种,可以说,陕西油泼面的筋度和洁白度,在这个品种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它在20多年前,三原连片种植就取得了亩产1280斤的成绩。
  育种工作的贡献很大,但是过程很孤独,一个品种的诞生需要耗费10年时间,这还是一切顺利的前提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一切都得重来,时间和努力没有了意义。我有不少同学、校友,就从事着这样的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和庄稼一起生长。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粮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大地上那茁壮生长的庄稼,则是育种工作者喜悦的笑容;作物间低低传出的絮语,是育种工作者欣慰的呼吸。而那田野里高高低低的庄稼,就是一个个育种工作者的雕塑,微笑着看着我们。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