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小雨,四川省什邡市马祖镇白鱼河村的马铃薯地里一派繁忙景象,省薯类行业专家们在地里不断测量、采收、称重……受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邀请,省农科院研究员黄钢、胡建军,川农大教授郑顺林等薯类专家在对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完成的“马铃薯生理调控抗逆高效栽培技术”进行田间评价。通过三点挖方实测,“希森6号”马铃薯平均亩产2159.5公斤,比对照品种亩产1760公斤增产22.70%。
“马铃薯生理调控抗逆高效栽培技术项目于2017年起在崇州、邛崃、什邡、通江、阿坝等多地开展,今年的测产结果再次显示增产。综合多年的数据表明,该技术增产幅度在 6.66%到23.09%。”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冯介绍,该技术的开展主要针对不利气候多发频发、种薯处理技术粗放、机械化生产需求、绿色投入品缺乏4个关键问题展开。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淳俊向与会人员汇报,要解决这些问题,少不了技术的创新以及科研和生产的转化结合,“该技术的创新点之一即筛选出3个新型生物制剂,如酵母核苷酸衍生物等,这些新型生物制剂在诱导植物抗性和免疫、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发挥作用。”
冯焱给村民算了一笔账,使用了该技术的马铃薯可提早一个月占领市场,按照常年当季鲜薯价格3元一公斤收购,亩产价值可达6000余元。当天,专家组对该技术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建议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杨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