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年俗文化,喜迎牛年新春。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牛的特性是憨厚、勤劳、奉献。值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小编与您分享牛年的来历、春节传统年俗以及我国南北方过年的有趣差异,体味节日背后的内涵,一同找寻那些沉浸在生活细节中的浓浓年味儿。
春节传统习俗 备年货
过完小年,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年货。最常见的便是瓜子、花生、糖果等各种瓜果及干货,招待客人的同时,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聊着天、看着电视节目一起享用。
贴花花
“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贴门神和贴窗花,要在清洗一新的门窗、炕头、廊柱、甚至日用品上贴上对联、窗花以及“抬头见喜”“福”等吉言,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等以求吉利。
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压岁钱
除夕晚上,大年初一早上,串门走亲戚的时候,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
包饺子
饺子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上都吃,除夕这一天包饺子,与平时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谁吃到了包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拜年
大年初一是春节中最重要的节日,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拜年。拜年的时候,除了要说好听的吉祥话,还要注意避免说晦气话。
牛年由来的传说 牛在十二生肖中居次位,与十二地支配属“丑”,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丑时”,即夜间一点至三点又“牛时”。易卦为“坤为子母牛”。
古时,牛正是玉帝殿前的差役,时常往返于天宫和大地之间。
有一天,农夫托牛给玉帝传个口信,说是人间寸草不生,大地光秃秃的,太难看,请玉帝带点母草籽给人间,把人间打扮得好看些。
玉帝听了,觉得有道理,便问殿下众神谁愿去人间撒草种。
“玉帝,我愿去人间撒草种。”牛王自告奋勇地说。
“你是个粗心大意的家伙,恐怕不行吧。”玉帝不放心地说。
“玉帝放心,这点小事我都办不好,甘愿受罚。”牛王坚持要去。
玉帝同意了牛王的请求,属咐牛王到人间后,走三步撒一把草籽。
牛王带着草籽,走出天宫,在跨出南天门时,不小心跌了一跤,附下人间后,头脑晕乎乎的,误以为玉帝的旨意是走一步撒了三把草籽。
于是,大把的草籽撒在了大地。
第二年,野草丛生,农夫根本无法种庄稼了。
他们托灶神告诉玉帝,野草太多,庄稼无法生长。
玉帝知道坏事了,召来牛王一问才知道粗心的牛王是一步撒三把草籽,把一件好事办坏了。
“你这粗心的老牛,弄得人间遍地是草,当初你怎么保证的?从今以后,你和你的子子孙孙都只准吃草,帮助农夫除草。不仅如此,祖祖辈辈还都要帮助农夫一起干活儿。”玉帝说完,怒气未消,飞起一脚踢向老牛,牛王一个筋斗从天上落到人间,嘴巴朝下,被摔掉一排上牙。
于是,牛从此便一辈子给农夫当苦力,并且人未停止啃青草。
直到今天,它的那排上牙也还没有长出来。
但是,牛是个知过即改的好动物,它任劳任怨,勤恳踏实,拉车犁田从不松套,为农夫做了不少工作,博得人们的好评。
在排生肖的时候,人们一至推举他为生肖。
如果不是投机的小老鼠藏在牛角上,抢先得了头名,牛王肯定还会当上生肖首领呢。
牛凭自己对人类的贡献当上了人类的生肖。
凌晨1至3时,即“丑时”,这时候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细、最舒适,所以丑时同牛搭配。
南方和北方,过年有趣的差异 春节,标志着除旧纳新,万物复苏,人们在家的召唤下,阖家团聚,互诉亲情。中国地域广大,物产丰富,各地不同的民俗,晕染出春节的别样气氛。南方的小伙伴想去北方体验一下过节的年味,北方的小鲜肉想到南方尝试一下迎春的乐趣,那么南方和北方过年到底有什么差异呢?
年夜饭:北方饺子,南方鲜鱼
除夕夜吃年夜饭是必不可少传统年俗之一。自东晋始,南方过年注重吃鱼,宋朝以后蔚然成风。“鱼”和“余”同音,包含着年年有余的祝愿。
饺子由东汉医圣张仲景首创,北宋汴梁时常有“水晶角儿”、“煎角子”、“驼峰角子”等特色饺子供应,清朝时过年吃饺子已普及到民间,取“更岁交子”之意,饺子形如元宝,又有“招财进宝”的涵义,这一习俗保留流传至今。
口味:北方喜咸,南方喜甜
元宵节吃咸元宵还是甜元宵,人们普遍认为用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基本判断出,喜咸的则是北方人,喜甜的是南方人。不只是元宵,汤圆、粽子、月饼也存在着咸甜之争。
“南甜北咸”和中国的人文历史有着一定的关系。南方春夏闷热,冬季湿冷,人们从糖分汲取热量,维持体温,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永嘉南渡和宋室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制糖工人和技艺,促进了糖的生产和普及。在技术、物质和环境的共同酝酿下,南方人养
成了喜食甜食的习惯。
南北方年俗上的差异,实际上是由双方所处的政治经济活动、人文风俗、地理环境、气候特征、历史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口味、形式、习惯上的差异,既是各个地区和民族个性的彰显,又对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认可。家,挥之不去的味,国,蒸蒸日上的精气神。过年的差异,正是家国的融合。有了家国情怀,才有了家的归属感和国的自豪感。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