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尚农兴业绘“丰景”
——陕西榆林农业农村发展缔造“塞上传奇”
文章字数:3160
    定边县衣食梁移民社区产业园千亩塑料大棚

    榆林市榆阳区10万只湖羊养殖示范基地

    赵家峁移民搬迁区和设施农业全景

    榆林农业科技示范园农科院示范区的现代化耕种

  在万里长城和母亲黄河交汇地,在茫茫大漠和黄土高原交界处,田间地头的美丽“丰”景呈现眼前: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三、全省第一;羊子饲养量位居全国非牧区市第一、全省第一,更是全国山羊绒产量第一大市……
  谁曾想到,拿下多个让人引以为傲的第一、足以载入农业发展史册的纪录,会出现在干旱少雨的塞上大漠:粮食总产不断增加,“榆林尚农”区域公用品牌矩阵初具规模,曾经的不毛之地长出了“金果果”“钱串串”。
  这片农田的魅力在哪里?陕西榆林正在做答卷,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把农业作为立市之基,打基础、补短板、强产业、促融合、创品牌,书写了乡村振兴新篇章,“农”墨重彩绘就最美“丰”景。
  打出“组合拳”:构建产业新格局
  榆林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生产规模化、技术集约化、产品生态化”的发展路径,持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榆林马铃薯、山地苹果、大漠蔬菜、羊子为主导,以小杂粮、红枣、中药材等为重点的“4+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019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总产量55万吨,全市有8个县区列入陕西优质苹果基地县。马铃薯种植面积252.8万亩,总产量60.9万吨;羊子饲养量888.25万只,是全省羊肉产量第一大市、全国山羊绒产量第一大市,被誉为“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榆林马铃薯”“、榆林山地苹果”成功申报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国家工商总局和农业农村部地标“双认证”产品。榆林已经成为全国玉米、小杂粮优生高产区,世界最大的红花荞麦集中产区,今年以来,主导产业发展潜力继续激发,苹果产业抓示范扩规模,引进新品种12个,创建高标准示范园2.24万亩,新建果品基地10.44万亩。蔬菜产业提产能增效益,种植面积达到57.95万亩。羊子产业实施“双千万”工程,发挥中盛、应马安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新增湖羊规模养殖场15个。
  改出“新天地”:产权改革成样板
  一个大棚年收入1.6万元,一亩果园年收入2万元,景区打工一年收入4万元,家庭适度养羊收入约15万元……这是榆林一些农民的收入情况。这群令人羡慕的“万元户”,尽管产业发展不同,但都是因村集体经济而受益。
  2014年前,榆林市大多数村集体经济为“零”,农民抵抗风险能力低,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率先试点,开启陕西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先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六年后,该村集体资产已逾千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68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1000万元。作为全国15个农村改革先进村带头人之一,村主任赵双娃登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希望田野”彩车,向祖国致敬“。榆阳模式”成为全国首批推广的20个改革先进典型之一。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后,榆林市按照“试点、提速、扩面”的总思路,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推进”三年行动,打造353个改革试点村,涌现出神木纳林采当、靖边马季沟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产改典型,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提供了“样板”。
  2017年初,赵家峁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挂牌,这是我国西部地区以土地资源为主要资产的贫困村,通过产权改革建立的首个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同年7月,榆林全市范围内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全市2911个行政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占行政村总数的98%,269万农民获得集体资产股权或份额,1564个村有经营收益,682个村集体实现分红,分红总额1.68亿元,人均484元。2020年9月,榆阳区补浪河乡《发挥集体组织优势整乡推进生产托管》案例,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名单。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了一池春水,2016年以来,榆林财政累计投入8.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资18亿元,实现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覆盖,全市53%的行政村形成“连股连利连心”的发展机制,贫困户全部嵌入产业链条之中,推动贫困群众中长期产业项目全覆盖,一大批贫困村、贫困户摆脱贫困,走向富裕。2019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226元,超过全省水平900元,居全省第二。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82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全市贫困县均已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
   频夺“国字号”:提质增效闯前列
  乡村振兴好风力,春华秋实富榆林。近年来,榆林农业10多项工作获得“国字号”荣誉,在全国有亮点、在全省有位置,成效显著。
  重科技、强推广。马铃薯、玉米、食用豆、谷子与高粱、蚕桑5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和陕西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陕西省苹果专家体系大院落户榆林,形成了“五站两中心一大院”的现代农业科技体系,优秀科研成果率先在全市得到转化推广。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迅速发展,对榆林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底,全市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17家、现代农业园区25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793个、家庭农场3188家,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7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7个。
  品牌建设火了榆林特色农产品。榆林整合推出“榆林尚农”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制作马铃薯、山地苹果等各类统一包装41万件,建成榆林农产品网上交易中心和优质农产品营销服务平台。在一二线城市建设了12家“榆林尚农”品牌形象店和36家山地苹果品牌形象店。
  此外,今年11月2日,榆林获批全国首个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整体推进市,市农检中心批准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试验站,是全省第二家获此资质的单位。
   奏响“最强音”:美丽乡村展画卷
  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效应明显。榆林累计启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304个(24个标杆村),覆盖全市155个乡镇,实现“县有标杆、镇有示范”。不同区域探索出不同的振兴模式,形成城郊融合发展带动型、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型、产业发展促动型、丘陵沟壑区生态宜居型、文化民俗传承保护型等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先后涌现出榆阳赵家峁和白舍牛滩村、神木四卜树和绥德郝家桥村等全国美丽宜居休闲乡村,佳县赤牛坬、神木纳林采当和府谷木瓜村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280个示范村和24个标杆村共安排建设项目3187个,已开工2895个,竣工2683个。计划总投资27.1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0.85亿元,占总投资的76.8%。累计下达市级奖补资金13.615亿元,已兑付12.31亿元,兑付率为90.45%。截至目前,共累计创建全国美丽宜居乡村6个,省级美丽乡村60个。
  打响“新名片”:“第一粮仓”正崛起
  提起榆林,人们自然会想到“扬眉吐气”(煤矿和油气田),其实,现代农业已成为榆林转型升级的“新名片”。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2018年以来,榆林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陕西“第一粮仓”强势崛起。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旱情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逐步减弱,农畜产品生产供应和市场需求持续恢复,基本实现正常化。同时,在各项救灾、减灾措施作用下,通过及时补种、换种,最大程度弥补了农业生产前期的损失,主要秋粮作物总体长势趋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平稳向好态势,据统计,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02万亩,实现三年连增。
  数字是枯燥的,但最具说服力。201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39.73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种植业产值272.17亿元,增长5.3%;畜牧业产值135.72亿元,增长0.7%;林业产值10.81亿元,增长16.4%;渔业产值2.54亿元,增长4.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48亿元,增长7.9%。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作为陕西农业大市,榆林粮食总产量不断增加,良种良法普遍适用,新型经营主体活力竞相迸发,黄土地长出了“金果果”“钱串串”,正朝着“两区一基地”(陕西现代农业的先行区、乡村振兴的示范区和全国知名的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目标不断迈进,一幅“农”墨重彩的现代农业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王德朋 张慧)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