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全国“放鱼日”安康汉江同步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陕西安康生态富硒渔业庆丰收”活动在岚皋举行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安康市农业农村局在瀛湖海事码头联合开展禁用渔具及“三无”渔船销 2020年,陕西省安康市渔业生产工作站在安康市委、市政府和市农业农村局的正确领导下,克服疫情灾情影响,立足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绿色引领,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全市水产品产量、渔业经济总产值等重要指标继续保持在全省同行业第一方阵,品牌创建、健康养殖等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克服疫情灾害影响
落实“六保”“六稳”要求 2020年,面对开局严峻形势,安康市落实“开局就是冲刺”的举措,力促渔业平稳发展。一是印发了《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明确了35个园区创建、稻渔综合种养、水生动物保护等20项重点工作任务,对标对表,传导工作压力,加强督促落实。二是促进养殖企业稳定生产。编写了《安康市春季水产养殖技术操作指南》,邀请专家开展一对一生产技术指导。同时,主动对接全市22家水产良种繁育示范园区,推动订单式苗种培育供给,减轻疫情对渔业生产的影响。三是扩大消费。根据当地水产品实际情况对外发布水产品供应信息,扩大产品销售渠道,确保渔业生产各项工作实现平稳推进。
引领渔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林草局《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共争取中省渔业发展项目资金1439.71万元,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落实资金,修订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保护生态渔业发展空间。二是发挥政策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工作,实现了水产品质量、产量、产值“三提升”。三是发挥工作引领作用。2020年,全市新建10个市级良种繁育示范园、10个县级良种繁育示范园,新建6个市级现代农业(渔业)园区、10个县级生态循环养殖示范园,全市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044亩,新增大水面生态增养殖面积7585亩,创建7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预计全市水产品产量4.16万吨,同比增长0.13%,渔业经济总产值超过20亿元,渔业转型升级取得了初步成效。
品牌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充分利用集体品牌、行业自律和政府公信力,树立安康优质水产品良好形象。成功创建“安康汉水鱼”集体商标,发布了水产品富硒标准,开展了“安康汉水鱼”优质水产品“一鱼一标”产品追溯示范工作、农产品优势区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申报工作。“安康钱鱼”“安康花鲢”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评审。“瀛湖富硒有机鱼”等2个花鲢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
充分利用丰收节、龙舟节等节会活动,宣传推广安康渔业品牌和产品。“安康汉水鱼”已经成为继茶叶、魔芋之后安康引以为豪的文化符号和靓丽名片。
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强化 把科技创新作为渔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抓科研、促发展。支持中科院桂建芳院士专家工作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产试验示范站开展科研攻关。支持汉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启动了“安康净水渔业立体综合养殖”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大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试验示范站合作共建力度,实施“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技术与产业化开发”项目,持续开展了内陆地区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和观赏鱼养殖示范工作。
渔业资源养护工作全面加强 认真落实长江十年禁捕和水生生物保护工作要求,配合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全面启动了长江十年禁捕渔业专项执法行动。5月,联合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在瀛湖海事码头开展了禁用渔具及“三无”渔船销毁活动,集中销毁禁用渔具600余件,电鱼器21套。6月,组织开展了第六届全国“放鱼日”安康汉江同步增殖放流活动,增殖放流30余万尾滤食性鳙鱼、鲢鱼。11月,组织开展了“关爱水生动物,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并在959安康交通广播电台“交通有话说”民生会客厅栏目,围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开展系列科普宣传,发放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资料5000余份,同时制定印发了《安康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增殖放流活动的通知》。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了瀛湖、汉阴洞河等16次增殖放流活动,共增殖土著鱼种150万余尾,有效地促进了渔业资源恢复和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钟晓芳)
扫描二维码阅享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