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AI种植pk传统农人 博弈中描绘数字农业未来
文章字数:2764
      CyberFarmer·HortiGraph队员正在进行实验

    传统农人孙郁晴在运输肥料

  12月16日,“AI草莓”打了个胜仗。
  产量平均值高于传统农人组196.32%,投入产出比平均值高出传统农人组75.51%。
  一颗颗珠圆玉润、红彤彤的由AI制造的草莓,从一众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惹得众人惊羡。
  这是来自智多莓、CyberFarmer·HortiGraph等四支AI队伍的成绩。
  在这场由拼多多联手中国农业大学主办的“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数字农业种植竞赛活动中,四支AI队伍同四支新农人队伍一起,在120天的时间内,分别完成一批草莓的种植,并接受从口感、产量、投入产出比到商业价值的层层严苛“审判”。
  与新农人队的“亲力亲为”截然不同,AI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北京、南京和昆明四地全程远程进行操控。队员们能看见的,只有一张屏幕。
  那么AI队究竟是怎么生产出奶香奶甜的草莓的呢?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在何方?
   “算”出来的草莓
  你知道吗?一颗多汁饱满且柔软的AI草莓,诞生于24小时无死角监控。
  坐标云南富民县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
  4个种植大棚内,悬挂在支架上的摄像头、种植槽上方的温湿度监控装置、土壤里的传感器等设备,正全副武装,“虎视眈眈”地监视着草莓的生长。
  虽“毫无人气”,但棚内却有温度、湿度、光照等数字在电子屏幕不断闪烁。而且,为了种出完美的草莓,每只队伍还构建了一个“AI种植大脑”。
  从生长模型、种植决策到生长状态识别,一个由多个算法组合成的“智能种植管控系统”,让AI化身“专家”,对草莓进行着“从头到脚”的审视。
  当然,审视归审视,拍板权还是要交给人类。在拿到AI提供的温度、光照、水肥等环境因素组合的大数据后,各团队成员便以此为基准,调整水肥配比、灌溉方案甚至草莓生长模型,给出每周的种植策略,指导最终生产。
  其中一位参赛队伍放出了“绝招”。这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和比利时根特大学的青年科学家组成的CyberFarmer·HortiGraph队,直接研发了一套基于知识图谱和机器视觉的草莓智慧管控系统,训练AI进行自动控制。
  这样一套“开挂”的配置,成果也毋庸置疑。产量和投入产出比上,Cyber-Farmer·HortiGraph队均领先众人,它最终也获得了AI组冠军。
  除了冠军队外,其他几只队伍也分别拿出了各自的“杀手锏”。
  “智多莓”队运用了一种原创的“标尺”,由三种颜色组成,不仅可以测量草莓苗的高度,还可以通过对比叶片的颜色,来调整草莓苗的生长环境,矫正叶片色差,从而做到“颜色好,品质好”。
  满足你的挑剔
  一边是AI组的远程数字“狂欢”,一边却是新农人组的“望洋兴叹”。
  “不需要种植经验,不用人力,一亩产量却是我们的三倍。”提到竞争对手,新农人“纪荣喜劳模工作队”队长纪荣喜由衷感慨。
  新农人“艳九天巾帼队”成员孙郁晴也表示:其实农民种个草莓,真的很难。
  孙郁晴每天花在草莓上的时间,至少12个小时。
  早上6点,她便要起床去基地,开棚、除湿、观察植株情况并拍照。“最大的心愿,就是早上能自动开棚,多睡一会儿。”
  反观AI组,不仅每天远程操控的时长大约只有新农人组的一半,而且相比播种、施肥、除虫等繁杂的体力劳动,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烧脑”。
  除了成本外,纯人工种草莓还要面对病虫害、极端天气等风险。因为草莓很娇气,喜温暖,而温室、大棚费用昂贵。农民买不起棚子怎么办?几万块的塑料布拱棚顶上。
  但塑料棚能伺候地好草莓“病娇”吗?于是渐渐地,灰霉病、白粉病、病毒病等“公主病”开始找上门来。
  天气不能预测,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2012年的干旱、2018年的雪灾,都令孙郁晴的草莓损失惨重。
  反观草莓呢?不仅挑环境,还挑人。
  “通常,只有有多年经验的耕作者才能通过开花状况判断花期,从而准确施肥,”纪荣喜称,“对种植者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但人工智能却能投其所好。”
  而在大数据的监控和“智囊团”的督导下,娇弱的草莓往往能够循规蹈矩地成长。
  “相比人力,大数据的支撑能实现更精准的水肥、温度和空气湿度控制,从而促进植株的快速生长和开花挂果。”大赛技术支持专家、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阮继伟表示。
  “我们其实也希望能引入一些AI技术的优势,”孙郁晴称,“比如把以后的病虫害管理交给数据来检测和处理,做到精准化管控。比如用自动控制节省人力。AI在生产方面确实具有一定好处。”
  农民要失业?
  “AI草莓”获胜,预示着产业的新风向,也引发了一场全新的焦虑:农民要失业了?
  毕竟,人工智能“抢饭碗”已有先例。从高盛用AI替代600名人工股票交易员,到微软以AI淘汰数十名新闻工作者,再到无人驾驶、无人销售等。“AI员工”似乎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职位先机。
  莫非农业也难逃此劫?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农村16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数约为5.12亿人,其中从事农业劳动力数仅2.79亿人。也就是说,有45%的农村劳动力流失。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长江学者李兆亮认为,在未来,农业劳动力将继续减少。“现在的农业劳动力比例是28%,未来的30年,我相信会下到5%左右。”
  不得不承认,早出晚归、透支体力的农耕工作,已经留不住农村的绝大部分年轻人。
  “AI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业人力的缺口,将种植专家和农民解放出来。”云南农业科学院的草莓专家阮继伟称。
  现代农业别怕AI
  对于辛勤耕作的农民,AI的普及,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条职业转型之路。
  “用算法训练机器的同时,也希望可以训练农人,让其灵活掌握应用这套技术,让农民变成技术工人。”“智多莓”队队长程飚表示。
  目前,已有针对AI机器操作的相关培训在市面上展开。农民的技术能力、工作效率有望得到提升,从“人力”向“人才”的转变正在实现。
  不过专家也表示,要完全实现“轻松搞农业”,还要依赖技术的新一轮革新。
  “现在的AI技术仍具有局限性,播种、采摘过程仍需人工介入。”CyberFarmer·HortiGraph队成员林森称,“随着摇臂采摘等机器人普及,未来有望实现全程无人化。”
  对于“智慧农业”的前景,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何东健表达了信心。“再过10年,在某些领域一定会实现无人农场、无人牧场,以及高端的植物工厂。”
  目前,各组获胜的AI队伍正在联合中国农业日大学等学术机构,将农业专家的判断和思维转化为算法,力图将这些经验标准化,以便推广应用于更多的农业领域。新科技投入商业化规模生产,已经在路上。
  “中国的农业是真正的大海,但尚缺标准化的种植和管理。”拼多多副总裁陈秋表示,“我们希望吸引更多更多高科技的人才来投资农业,为农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为农业种植者们带来真金白银,并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这次比赛,对于智慧农业的发展,将起到一个里程碑式的作用。数字技术的引进,对农业农村变革意味着重大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称。
  可以预见的是,“智慧农业”不仅限于草莓,还会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不仅是一场漫长的科技探索,更是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一轮产业结构颠覆与重组的新浪潮。
  现代农业,别怕AI。
  (综合《农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等)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