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三变”改革后的赵家峁 造血夯基“摘穷帽” 马铃薯种植基地机械化作务 绥德县创新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农业发展一角 张慧
管理学有一个“木桶定律”,讲的是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想木桶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同理,在全面小康的路上,只要还有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脱贫攻坚战就还没结束。
为了下足“绣花功”,做好“必答题”,陕西省榆林市委、市政府直面困难,通过对脱贫攻坚中短板和瓶颈的精准定位、精确突破,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涌现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走在了陕西省前列。
造血夯基摘穷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对榆林而言,开展就业扶贫,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谋定而动,行且坚毅。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榆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落实“村村过硬、户户过硬、人人过硬”要求,举全市之力尽锐出战、攻坚克难,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48.63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1.8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6.3%降到0.6%。截至目前,剩余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9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我们将做好就业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不断拓岗位、强培训、提素质,实现了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动态清零,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创业。”榆林市委副书记、榆林市市长李春临介绍,为了打赢脱贫攻坚硬仗,榆林市主要采取了着力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全面拓宽就业渠道、扎实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力支持贫困群众创业脱贫等措施,凝起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气场,汇起了决战决胜的磅礴合力。
产业扶贫拔穷根 榆林市副市长马秀岚表示,为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返贫发生,近年来,榆林坚持帮扶产业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用五大举措构筑产业带贫减贫机制,持续提升产业脱贫工作质量效益,打造全市产业脱贫的升级版,让榆林人民充分享受到“稳稳的幸福”。
一是抓资金投入,提供坚强保障。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榆林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涉农资金整合的70.8%用于产业扶贫,累计投入资金78.6亿元,实现全市23.9万名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
二是抓产业发展,夯实扶贫基础。按照“4+X”产业发展战略,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山地苹果47.3万亩、设施蔬菜2.83万亩、马铃薯20.9万亩和羊子107.9万只,发展特色产业小杂粮94.8万亩、中药材26.7万亩,累计覆盖贫困户25.96万户,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1至2个稳定增收产业。
三是抓机制创新,完善利益联结。全市33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00个家庭农场和1.1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劳动务工、入股分红、托管代养”等形式,将3.4万户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条之中。
四是抓集体经济,提升带贫效益。探索形成了赵家峁村“三变”改革等先进模式,并在全市推广。2019年,全市89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集体产业,带动2.2万户贫困户,分红1027.9万元。
五是抓市场开拓,助推产品销售。按照中央和陕西省消费扶贫行动安排部署,全市已建成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近400个,240余个供应商和经销商分别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832平台以及陕西扶贫空间。
六是抓技能培训,激发内生动力。成立产业脱贫110技术服务中心,市级组建12个农业科技扶贫工作队,市县乡共选派2685名产业指导员,采取“长期加短期”“阵地加游击”等方式,开展设施养殖、果树修剪等实用技术培训,累计服务20多万户(次),实现有技术帮扶需求贫困户全覆盖,努力将贫困户向高素质农民拓展。
榆林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扶贫办主任王志强透露,下一步,榆林将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用足用好产业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持续壮大和推动“4+X”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努力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社会力量助脱贫 李春临认为,榆林搞好社会扶贫有企业众多、经济活跃等优势条件。近年来,榆林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发挥榆林特色优势,不断强化社会扶贫举措,实现了与精准扶贫的有效对接,在合力攻坚中扩大了脱贫成果。
定点驻村联户帮扶力度较大。6个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榆林市8个贫困县区,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4.85亿元,实施项目367个;省市县940个参扶单位派出1333支驻村工作队、948名第一书记、2917名工作队员、42724名联户帮扶干部,累计投入和引进资金14.45亿元,在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和提升教育、医疗、科技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扬榆扶贫协作不断深化。扬州、榆林市领导率团互访考察30多次,县区、部门之间交流频繁,市县镇村四级结对帮扶全覆盖。扬州市累计支援榆林市苏陕扶贫协作资金5.8亿元,实施项目267个,劳务协作带动榆林市3489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产业就业带动17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3+X”帮扶落地见效。充分发挥国企“合力团”、校地结对“双百工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三大体系作用,国企“合力团”建成投产项目9个,校地双方举行各类教育培训170余场,17家三级医院向10家贫困县医院派驻专家389名,新建临床专科6个,做到了用活社会资源,覆盖更广范围,惠及更多群众。
社会力量参与广泛。通过大力支持、引导,940家民营企业和488家社会组织累计投入资金15.64亿元,惠及贫困人口15.81万人次。
消费扶贫掀起高潮。榆林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组建了榆林消费扶贫服务中心,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成投运“扶贫产品集采中心”,配套建设集采基地,创建“榆林扶贫优选”公用品牌,按照“5522”扶贫产品销售模式,对全市所有扶贫产品进行集合营销,与11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购销关系,有力牵引了扶贫产业发展,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农产品卖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