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 程刚 王姿颐 记者 耿苏强
近日,记者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了解到,在农业农村部近期面向社会公布的2020年国审小麦新品种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西农100”“西农99”“西农369”“西农501”“西农20”“西农364”6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这份沉甸甸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把好黄淮麦区第一道防线
吉万全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西农501”小麦新品种的主要育成人。他师从我国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领域泰斗李振声教授,在小麦育种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虽然今年小麦条锈病偏重,但我们培育的西农系列品种完全抵抗住了小麦条锈病。”吉万全说,陕西作为国家黄淮麦区的第一道屏障,只要陕西把小麦条锈病控制住了,全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率就会降低。“‘西农501’的特点是综合抗病性较好,特别是在今年这个条锈病高发的年份,表现出了很好的抗病性。”吉万全介绍。
育种由“吃饱”转向“吃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李学军主要从事小麦遗传改良与新品种培育工作。小麦新品种“西农369”,饱满度好,田间综合抗病性较好,赤霉病抗性表现突出,适宜黄淮南片水地种植。在试验田里,李学军指着小麦品种“西农369”对记者说:“此次国审品种‘西农369’的研究,就是满足消费者对食物需求由‘吃饱’向‘吃好’转变的具体体现。”如今,在李学军育种的道路上,他将育种与营养学相结合,力争培育出更多符合当代人营养需求的小麦新品种,在农业产业的最前端发挥农科专家的智慧。
做好育种工作端牢中国饭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马翎建是小麦品种“西农99”的主要培育人,在小麦雄性不育和杂交小麦研究过程中,他针对杂交小麦应用的重大障碍问题,注重新材料、新方法以及基础研究,追求高品质育种,曾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
今年的国审品种中,“西农100”,抗寒耐冻,产量潜力大,田间抗性好,适应性广;“西农99”,冬季抗寒性好,抗倒性强,田间综合抗病性好,耐干热风,熟相好。此外,2018年国审品种“西农511”优质小麦新品种,经受住了2016年小麦赤霉病、2017年小麦条锈病以及2018年倒春寒的恶劣气候和生产条件的严峻考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最大小麦产区(黄淮麦区)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其当家品种出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有4次;陕西省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全部采用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种子。在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育种专家们不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思想,用担当作为书写着国家粮食安全“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