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东的旱地终于学会了“喝水”。1100亩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为39岁的他带来更多致富的机会。
李聚东的家乡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这里,以贫穷著称,以缺水闻名。
直到2014年底,他的家乡发生了变化。甘肃投资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即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为旱塬送去了“解渴水”。
即便这样,在旱地里搞马铃薯原种繁育,家里人还是认为“他‘飘了’”。
此前,李聚东曾靠饲草种植赚到了“第一桶金”,因为“草耐旱,好养活”。
抗旱抗寒的马铃薯是定西的主导产业,其原种繁育,经济效益更高。鲁家沟镇太平村距离城区约40公里。这里,一部分村民撇下土地,外出务工,造成土地撂荒。另一部分无法外出的村民只能将瘠薄地拴在身上,种一点、吃一点。
李聚东到处请教、查阅资料后,决定“换脑”,不种粮食,要向太平村的撂荒地和瘠薄地要效益,搞马铃薯原种繁育。
2017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他投资200多万元组建了合作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了650亩土地,开启瘠薄地变增收田的“追梦路”。
李聚东算了一笔账:在作物用水旺季,若大水漫灌,花钱、费水、费工。一亩地一年至少浇水300立方米。每年650亩的水费高达10万元左右。10多人要在田间时时盯着,还要修渠,防止水“跑错了路”。
节水农业,是唯一出路。
李聚东用“土办法”搞起了田间示范。他在田间铺设了简易管道,将清洁后的油桶改装成简易的施肥罐,通过水泵的压力,使桶里的肥料溶液随着管道里的水流入田间。这样做,省水、省肥、省钱、省工。但李聚东并不“知足”。
2020年,机会来了。在甘肃省农业农村厅项目支持下,李聚东的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被列为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并获得了智能化控制系统、设备和管道等配套设施,以此带动当地发展智慧农业。
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安磊介绍,水肥一体化就是精准、按需施水施肥,让作物巧“喝水”,快速吸收营养。省里、市里的农技专家定期前来指导。李聚东的腰杆挺得更直了。他干脆扩大繁育面积,再流转了50多户450亩土地。李聚东又算了一笔账: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每年每亩地比大水漫灌节约了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和水费;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马铃薯苗情长势和土壤墒情,也可以远程灌水施肥。
田间智能管理促进了增产增收。李聚东说:“现在,一亩马铃薯原种的产量比用大水漫灌方法增产了30%以上。”
(新华社记者马维坤张文静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