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佰利教授在白俄罗斯进行农业指导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贺辉 王朝阳
六月初,站在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放眼望去,绿油油的麦田正值抽穗阶段,微风过处,麦浪翻滚,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
而此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冯佰利虽身在杨凌,心却早已飞往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今年受疫情影响,冯佰利虽不能和去年一样,时常穿梭于白俄罗斯与杨凌之间,但他并没有因疫情疏于指导,而是通过“云端”,进行“屏对屏”指导,肩负园区农作物的“金管家”。
去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在陕西设立上合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杨凌示范区光荣肩负起这一使命。一年来,在中省的大力支持下,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不懈努力下,上合农业培训基地不仅在杨凌建设成效显著,杨凌的新品种新技术也让“上合田地”绽放出最美“农科之花”。
“三边合作”让“科技成果”效益最大化 2019年3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建成了初始面积5公顷的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在这里,来自中国杨凌的小麦、大豆、谷子、荞麦、蘼子等农作物新品种得以试种,这是“杨凌种”首次花开白俄罗斯的广袤农田。
近日,记者见到冯佰利时,他正在手机上查看种植在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小麦照片。“你看,这些照片都是最近拍的,杨凌的小麦品种在白俄罗斯种植的效果非常好。”冯佰利指着手机上的照片,看着长势旺盛的麦田,心里美滋滋的。
借鉴先前国际农业示范园的建设经验,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颇有新意。为了让科技成果转化出最大效益,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建立之初,就注入了“企业”新血,随着陕西农垦集团的加入,形成了“企业+学校+基地”的合作模式,依托示范园这个多重优势汇集的平台,园区新品种转化成功后,企业就可以和白俄罗斯当地企业进行合作,产生效益,产品既可以“引进来”也可以“走出去”,以达到科技成果的效益最大化。
“相信在学校、企业、基地三方助力下,科技成果将能产生最大效益。”冯佰利说。
助力“人才培养”建立“智库”保障 科研成果转化仅仅是示范园使命的一部分,根据市场需求,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2019年开始设立“一带一路”专项研究生,进行专项人才的培养。
而开展“专项人才培养”也是依托示范园这个载体。在师资力量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三师”人才培养队伍,一是国内导师,二是国际导师,三是依托国内农业示范站。在课程体系方面,专门设立了俄语、“一带一路”产业发展现状等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依托示范园载体,为学生实习进行指导,不仅可以让学生“走出去”学习,还可以“请进来”学,进一步参与到国际合作中,以此来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疫情缓解后,我们还将和白俄罗斯共同建立孔子学院,进一步推动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还将深化开展专项研究生的培养。”冯佰利说,“在科技合作这块目前我们正在商讨我们自己的标准,后续在新品种、新技术等领域,我们将会密切的沟通、交流、合作。”
对冯佰利来说,当前最迫切的希望就是疫情早点过去,尽早地赶赴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看看自己精心“养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