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曹东良 刘涛 李玉梅
2007年,陕西省和延安市提出“苹果北扩”号召之后,志丹县抓住机遇,下定决心,开始发展苹果产业。如今30万亩的山地苹果,遍布山山峁峁。苹果规模大了,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不足、管理标准跟不上、规模效益不显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发展瓶颈?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新思想的指引下,给出了答案。用改革的思维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走改革驱动、返乡发动、大户带动的路子,把土地盘活、人才激活、产品做活,把“绿色工厂”建在家门口,让30万亩优质山地苹果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近日,记者走进志丹县金丁镇,深切感受到了这场“绿色革命”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进入11月,陕北的大地上已起了寒气,但在金丁镇金汤村王万国的果园里却是热火朝天的场景,眼看着今年新建的300亩果园就要完工了,王万国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我现在总共有近400亩园子,自己有100来亩,都是高标准果园,全部雇周围的人建起来的。下一步,就是带动我们全村人,叫他们回来好好建这果园,回来管理果园,肯定比打工强。”金丁镇金汤村果业大户王万国对记者说。
要说大户带动发展,在金丁镇,最有发言权的还数爬子洼村。该村结合农村“三变”改革,以土地流转为抓手,把村上的撂荒园、没劳力管的园子全部流转给大户,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管理跟不上的问题。目前,20亩以上的大户有62户,大户面积占到了全村总面积的60%以上,或以入股、或以入劳等形式,家家户户都参与到了这项产业中。
爬子洼村党支部书记尚政良对记者介绍说:“苹果产业的发展,大户带动作用是相当大的,像我们村50亩以上大户果园就有21户。特别是在管理上面,以前的撂荒园上,现在都管理成好的树,每一个环节上管理都是相当到位的,带动了好多老百姓。同时还雇佣当地的老百姓,老百姓的收入也有了,大户收入也有了。如果果园确实发展规模大了,到时候苹果收益也比较高,果商来了与我们讨价还价,如果说价钱不行,我就不卖,说话有底气了。”
是啊!老百姓的收入也有了。这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有了大户的带动,把“绿色工厂”建在老百姓的家门口,那些无力管理,把果园流转出去的老百姓和在外打工的村民,短期可以在自己家门口打工和入股分红赚钱,长期学了技术后可以反租、倒包、到期自管等方式,自己经营果园,增加更多的收入。这些,放在以前,对于金丁镇刘砭村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王玉宝和乔生宝来说,想都没想到,现在他们既能顾家,又能在家门口挣钱。
“以前哪里有工到哪里打,这几年村上白江家的果树多了,有活了,我一年就在这里,打工方便,离家近,家里还有老人,早晚都能回家看老人,还能挣钱,确实方便。”说起自己家的苹果树,金丁镇刘砭村村民王玉宝心情分外愉悦。
比王玉宝年纪更轻的乔生宝干得多、学得快,“眼眼”也活,一边干活,一边当起了管理员。
“在这个果园干是从去年开始,到今年整两年。去年老板给我开了4万元,今年任务量重了,多少有点技术,所以相应的工资也涨了一点。以前,每年就是打工为生,一年大概挣一两万块钱,来这管理苹果,工资也挣了,技术也掌握了,打算明年在周边自己的田地上,也发展果园。”金丁镇刘砭村村民乔生宝说。
王玉宝和乔生宝所说的白江是金丁镇刘砭村返乡创业的代表。他抓住县、镇大力扶持大户发展果园的政策机遇,回乡创业,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先后承包、建设果园220亩,待果园有收益后,入股老百姓按纯利润五五分成,收入有了更大保障。
金丁镇刘砭村果业大户白江介绍到,通过在本村流转土地建果园,一方面解决土地闲置撂荒问题;另一方面,本村的劳力能够就近打工,不用出门也有了收入;第三个是通过承包果园,技术管理上达到标准化,周围果农也按照这种技术模式,相应的村民的果子商品率就高,果商来订购时,就一起销售了;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预计2022年苹果就开始见效,入股村民就能分红。
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振兴……金丁镇的步伐一直紧跟上级的决策部署,特别是今年以来,围绕志丹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果业发展“333”目标,全力推进苹果产业发展,年初提出的“新建园和撂荒园恢复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苹果总面积达得到3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300户,50亩以上大户达到100户以上”目标顺利实现。
“按照县委提出的返乡创业、大户带动、示范引领的思路,金丁镇广泛宣传、积极动员,采取召开座谈会、家庭会议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广大能人志士回乡创业。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充分当好‘店小二’‘服务员’,为大户在土地流转,前期筹备等方面搞好协调服务,在建园上给予道路维修、肥料投入、翻地打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发展大户,实现了苹果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效益最大化,为我镇苹果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金丁镇党委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