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唐艳丽 吴凡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世界的目光聚焦陕西杨凌——第26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在这里隆重召开。这场以“科技”为主角的农业SHOW,于今年注入新动能,融入上合元素。
10月22日,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启用仪式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举行。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一个重要板块,该基地的正式启用,为国际间农业交流发展搭建起合作平台,架设起联动发展的“新桥梁”。
为了一探该基地的“秘密”,22日上午,记者在参加完启用仪式后,深入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实训基地,实地感受这里展示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
以“合”为始,打造国际现代农业交流新模式
隔着玻璃柜,一排排、一列列蔬菜安静的“躺”在柜子中,没有阳光也没有土壤,靠营养液和LED照明生长,却颗颗青翠新鲜、茁壮有力,这是记者在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实训基地(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区)阳光智慧服务中心看到的一幕。
与阳光智慧服务中心相对而立的,是坐落于基地正中央3万平方米的智慧温室。“无土栽培无限生长型番茄种植系统是我们这个棚内的一个亮点。种植番茄的基质是将叶子粉碎发酵后生成的,完全无污染。这种番茄秧将来会长到17—18米,一株能结40穗左右,一月左右就能成熟。”智慧温室相关负责人王鹏勃说道。
“类似植物工厂和无土栽培无限生长型番茄种植系统的‘黑科技’,在上合组织实训基地随处可见。”杨凌智慧云控制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伏晓斌介绍道。通过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操作方式,将园区大棚收集上来的作物生长各种信息汇总到智慧服务中心,再通过中心根据数据分析,将指令反馈到各个大棚内,指挥各个大棚生产。“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农业种植,就像给大棚装上了‘芯片’。”伏晓斌说道。
以“合”为基,搭建农业交流合作发展新舞台
植物生长不用人工操作,电脑可以随时监控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肥温光气环境并进行管理;秸秆、尾菜等废弃物通过加工可以制成有机肥二次利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设施农业在同一个园区都可以看到……
结合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目标,杨凌规划面积720亩,总投资4.6亿元。按照“一心、五区”(即: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智慧农业展示区、休闲农业康养区、高效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智能冷链物流区和生态肥研发区)规划建设了上合组织国家现代农业实训基地,为助推“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启国际现代农业交流新模式做出积极示范。
“目前,园区建设了12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温室大棚和大跨度拱棚,配套千余种农业技术,可以满足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自然条件下农业生产差异化技术需求,部分温室和大跨度拱棚在农高会期间亮相。”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办公室主任李锋哲说道。
实训基地还建立AGV户外物流系统,建设采收、净洗、分拣、包装、仓储、配送、溯源于一体的智能冷链物流区,以及应用三产融合模式规划建设休闲农业康养区。
以“合”为笔,勾勒上合组织农业发展同心圆
自2014年7月,陕西省首个专题面向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研修班”在杨凌圆满举办,杨凌就与上合组织国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机遇成就担当,合作赢得未来。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农业高新区和唯一的农业特色自贸片区,杨凌在特色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和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此次将实训基地设在杨凌,不仅可以将杨凌示范区雄厚的农业科教资源用于该基地,而且还可以借助杨凌农业自贸区的独特功能,进一步强化陕西省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之间的农业交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之间紧密交流和合作。
作为新型国际农业人才实训基地,下一步,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实训基地将恪守“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农业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未来农业发展需求,搭借杨凌农高会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东风”,搭建起国际农业技术交流合作、示范实训的平台,助力上合组织国家高端农业人才培养,服务我国及上合组织成员国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