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镇巴腊肉﹄获得 了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3年12月,﹃镇巴腊肉﹄在 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为地理标 志证明商标。 镇巴腊肉品质优良、独特,源于陕西省镇巴县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条件。
良好的猪种资源 镇巴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交通不便,工矿企业少,大气、水源、土壤均无污染。受自然条件制约,镇巴猪的基本繁育特征是:用祖先遗留下来的公猪与母猪交配,产下仔猪,然后挑选长得健康、壮实的公仔猪和母仔猪作为猪种进行下一代繁育。繁育时,为了不让公猪和母猪近亲繁殖,广大的镇巴先民将母猪带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交配,繁育出具有镇巴特色的土猪——汉江黑猪(又叫“八眉猪”)。汉江黑猪体格结实,饲养周期相对较长,肉质鲜美,口感醇香。
近年来,该县技术部门针对生产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瘦肉型优良猪种,对当地汉江黑猪进行了杂交改良,保留了土种猪肉质鲜美、口感醇香的特点,缩短了饲养周期,成功克服了原汉江黑猪脂肪过多、瘦肉猪脂肪含量不足的缺点,使猪的脂肪含量在4%左右,感官类似大理石花纹。加工烹饪过程中,脂肪挥发后所产生的脂肪酸、亚油酸香味,是任何香料都不能替代的。与此同时,在镇巴县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广大农户仍然坚持传统的养殖方法,个别高山农户还延续放养的方式,饲养周期相对较长,肌肉纤维更有韧性(劲道)。
独特天然的饲料资源 农牧业是镇巴县的主导产业,全县农作物以玉米、土豆、红苕为主,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年产量近40万吨,为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春夏时节,该县荒山草坡、田间地头、河渠沟坎之处长满了大量的可供生猪食用的野生植物,农作物副产品也为生猪提供了大量的青绿饲料,降低了养猪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因此,镇巴猪所用的饲料是山中随处可采的野生树叶、青草藤蔓,最常见的有构树叶、荠荠菜、锯锯腾、鹅儿肠等,其中不乏各种中草药,如胶股蓝、金银花、野红花、杜仲叶、桔梗、葛根叶等数十种中药材,辅之
猪肉绿色无公害
镇巴县地域辽阔,山高坡陡,农户居住分散,构成了天然的猪疾病阻隔屏障。该县养殖户多采用传统方法饲养,顺其自然生长,猪肉里无对人体有害的成份。多年来,该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经费,每年坚持对常发疫病进行春秋两季强制免疫和随时补防。近三十年来,该县县内没有发生过重大动物疫情,为全县生猪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保驾护航作用。
积极的人文因素 镇巴腊肉历史悠久,镇巴人民对于腊肉有着特殊的感情,凡有亲朋好友登门,都要拿出腊肉招待宾客。喝大碗烧酒,吃大块腊肉,是镇巴人的传统习惯。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镇巴县立足“稳农带产业”发展战略,抢抓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成立了优质生猪养殖技术推广站,负责全县生猪养殖的技术指导,保证镇巴生猪品质,生猪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县生猪年存栏量达到50万头以上,年出栏量一直保持在40万头左右。为保证镇巴腊肉的品质,该县要求全县的养殖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采摘山上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原料饲养生猪,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饲料,确保了腊肉制作原料的质量。多年来,经过持续不断的发展,镇巴腊肉产业已初具规模,生产工艺日臻成熟,已形成年生产加工3000吨的能力。目前,全县共培育发展腊肉生产加工企业3家,专门从事腊肉研究、生产、加工。2007年10月,镇巴腊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后,同年11月,镇巴腊肉加工项目作为陕南突破发展项目获得100万元无偿资金支持,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后续还有200万元无偿使用资金待批。
该县在注重传统工艺发展的同时,还融入现代科技。腊肉生产企业加强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学院的合作,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确保镇巴腊肉品质。因而,镇巴腊肉在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畅销汉中、西安、兰州、西宁、成都、重庆、北京、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大量外地客商长期驻地收购,许多超市、酒店要求稳定供货,市场供不应求,每年外销量在1500吨以上。
2009 年,镇巴腊肉外销量六百吨,产值 1200 万元。2010年12月3日,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原则同意镇巴腊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后,镇巴腊肉产量达到一千吨,腊肉产品的附加值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