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吼 陆敏
8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历程中,却是峥嵘岁月稠。
1934年,后稷故里,北塬凤岗。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和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创办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面对“有志农林者颇众,而无相当学校以造就之”的社会现状,先期创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开创了西北地区农业职教的先河。
八十五载栉风沐雨,坚守初心;八十五载弦歌不辍,上下求索。85年,从因农而生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到伴农而长的全国首批、陕西首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实践,书写了一部砥砺85年的奋斗史。
以德启智奠定学生成才坚实根基
走进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明德强能言物行恒”的校训直入眼帘。短短八个字,高度凝练了学院的办学方向和治学精神,更蕴含了杨职人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85年来,学院始终将“德”放在首位,将“知行合一”作为师生的价值追求,激励他们在尚德励志、学思践行中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祖国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用中华优秀经典文化教育培养、感染熏陶学生,丰富立德树人工作内容,学院专门组织编写了《中华经典晨读百篇》读本,并于2017年秋季开学,启动实施“中华经典晨读”活动,要求大一、大二学生每天早晨第一节课前10分钟诵读一篇经典,每篇晨读一周。活动开展以来,学院的校风、教风、学风和作风都有了明显改善,参与其中的1.8万余名学生,也收获了终身受益的人生财富。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15年6月,学院在全院创新实施了以学分为导向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帮助学生透彻掌握新知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特长、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一批思想品德好、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和创新意识浓的学生。
修身立德是处世之本,精技强能是生存之基。学院紧贴国家战略、紧扣产业发展,立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并以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陕西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和“双高计划”实施为契机,以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中国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狠抓专业布局优化、重点专业建设、特色专业培育和深化校企合作等工作,构建起了结构合理、适应社会、内生动力、外有保障的专业发展体系。
目前,学院共开设农、林、水、建、理、工、管、经八大类68个高职专业,建有校内实训室311个、校外实验实训基地163个,拥有国家级别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训基地6个、产学研示范基地11个。近3年,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50余项,位居陕西高职院校前列;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项数和名次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学生佳绩迭出,更立体的映射便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近年来,学院坚持内培外引并举,引进高层次人才15名,使在校博士达到25名,涌现出多名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如今,学院拥有国家级别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8人,国家级别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陕西“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7人。
科研致用扎实推进学院内涵发展
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44项,其中省级奖励22项;取得专利45项,含实用新型专利40项;选育小麦、菊花、花椒、西瓜、山茱萸等农作物新品种18个,已全部在相关领域推广使用。
合并组建后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不仅搭乘职业教育发展的快车,迈入了校园环境持续优化、教学条件极大改善、学生人数稳步上升、教师队伍日益庞大、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的高职时期,也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实绩,走上了内涵式发展之路。
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这是学院创办人和历任领导对强农兴农的根本认识,也是一代又一代杨职人扎根沃土、躬身耕耘的“初心”。
20年来,学院始终坚持把科研作为教学的“发动机”和“生产力”,依托自身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涉农专业类群搞研究、立项目,为培养祖国需要的优秀人才竭尽一己之力。
每年夏收之际,学院豆村教学实习农场的一片麦田里,金黄的小麦随风摇曳,硕大又饱满的麦穗长势喜人,与周边短小而干瘪的小麦形成鲜明对比。这是85岁高龄的著名小麦育种专家、“陕西精神”代表人物赵瑜研究员新培育的小麦品种。
驻扎豆村农场的近60年里,赵瑜每天都与他的麦田、麦穗、麦粒为伴,无数次的下地、观察记载和重复劳动,先后育成武农132、武农99、武农113、武农148、武农986五个小麦品种,平均十年一个。这些凝结着他心血和汗水的小麦品种,实现农民增收48亿元,让黄淮海麦区数以万计的农民尝到了致富甜头。
而继武农986后,赵瑜又培育出了武农6号、武农318、武农144、武农611等优质强筋高产品种,以及武农981、武农988、武农9号、武农983、武农985等大穗大粒优质高产系列品种。其中,武农6号已于今年3月通过陕西省审定推广;5个大穗大粒优质高产品种已于2017年按照“特殊类型”品种,在黄淮海麦区7个省份进行了区域生产试验,这类试验是继袁隆平“抗盐碱特殊类型水稻品种试验”后全国第二例。
在赵瑜精神的感召下,近年来学院一大批农业专家教授和青年教师带着课题沉到一线、走进地头,涌现出了全国优秀教师杨和平、陕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马志峰、杨凌示范区劳动模范马文哲等百余名常年扎根一线、钻研业务、致富乡里的专家教授。
躬身碧野倾心助力“三农”提质发展
弘扬优良传统,继承先辈遗志。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牢固树立“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校地理念,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
2016年秋季开学,学院招收18名富平县职业农民、32名杨陵村干部入院学习,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民全日制学历教育。由于生源特殊,学院量身定制了两个学历教育班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任课教师专门编写了近20门课程的教材,并在教学组织、授课方式和学生管理等方面,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打造高效教学。目前,学院已招收富平、杨陵、眉县的194名职业农民和村干部来院学习。
经过有益尝试,学院职业农民和村干部学历教育工作初显成效,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2018年10月底,陕西省委组织部门、省教育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村干部中开展学历教育提升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19年起,委托学院开展全省村干部大专层次学历教育。2019年上半年,学院共收到全省各地1100余名职业农民和村干部提交的入学申请,被学院正式录取的358名农民大学生已正式入校学习。
为进一步畅通农民发展上升的通道,学院还先后在关中的杨陵区、富平县、太白县、彬县、周至县、眉县、麟游县、旬邑县和印台区,陕南的镇坪县,陕北的洛川县等,建立了11个县(区)职业农民培育学院,累计培训职业农民3万余人次。目前,这些学员中,一些已经获得了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成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科技二传手”。
为持续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学院依托科研推广项目,在合作的50家企业中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在杨凌、彬县、凤县等地建立了11个产学研示范基地,探索形成了技术服务型、专家大院型、科技包村型、基地示范型和企业带动型5种产学研示范推广模式,做到了服务“三农”和学生成才两不误。
乡村是扶贫工作的主战场,扶贫是乡村振兴的主抓手。学院主动融入国家“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先后与宝鸡市太白县鹦鸽镇棉寺坝村、麟游县九成宫镇紫石崖村和咸阳市旬邑县结成帮扶对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群众迫切需求,送技术、送服务,精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为当地群众谋富路送希望。2019年4月,陕西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宣布,陕西23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太白县、麟游县和旬邑县名列其中。
在发挥对内援助优势外,学院也积极将人力、物力、财力向西部其他贫困地区倾斜。针对青海藏区水利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实际,自2016年起,连续三年招收了120名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学生来院学习。对于这些藏区学生,学院除减免其一年学费外,还根据藏区实际,在课程设置、生活安排、学习方式上给予特别安排。而毕业后,这些学生将直接回到当地水利部门上班,不用像其他毕业生一样忙着找工作。
接轨国际打造独具特色办学之路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在学校的发展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领导向来高瞻远瞩,更是将视野瞄向了全球。
近年来,学院以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职名校”为目标,实施国际合作及影响力提升计划,通过合作办学、引进课程、考察留学、建立基地等四大举措,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近5年,学院累计选派200多名教师赴荷兰、德国、新西兰等国进行考察学习;2017年、2018年,共选派37名优秀学生,组团赴新加坡进行短期留学;加入《悉尼协议》,引入工科专业标准,现代农业、园艺技术专业引进荷兰课程资源,建筑工程、酒店管理专业引进英国课程资源,累计引进课程28门;近3年,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新西兰、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短期培训等,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留学通道和平台;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自2010年起,已连续举办8届“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中德)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中职校长、专业教师累计1400余人。
陕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内陆开放新高地。作为陕西高职教育的排头兵,学院依托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农业高职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技术培训、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2018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学院首个海外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年培训人数3000人;2016年起,承担商务部门“援外培训项目”研修班,先后举办10期发展中国家技术官员实用技术培训,对来自蒙古、吉尔吉斯斯担等30多个国家的近300名农业技术官员进行了农业技术培训;与俄罗斯库尔斯克园区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对园区进行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建立了国际人才智库,开设了水利、建工等3个国际订单班,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业300余人,学院当选为“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常务理事单位。
特别是2018年,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历史性突破,招收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4个国家的留学生来院,分别学习现代生物技术和汉语言两个专业。
春华秋实,时序更迭;锦绣农城,踏歌追梦。
经过85年的励志笃行、求实创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2018年10月,国家《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中指出,引导地方加大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力度。
在新的征程中,全体杨职人将始终牢记先辈们“心怀社稷、情系苍生”的办学初衷,继续弘扬学院的治学精神和优良传统,扎根农城沃土育英才,立足三秦大地做贡献,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涉农高职院校,为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贡献杨职实践,绘就一幅多彩的高职教育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