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实习记者 吴凡
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郫都区,是成都市饮用水保护区,更享有“豆瓣、蜀绣、盆景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郫都区坚持“平台化引领”农村双创思路,积极开展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建设,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打造特色“郫都模式”。
夯实平台 助推高速发展 近年来,按照“一核多园”双创布局,郫都区率先推动双创园区(基地)集群型发展,引导双创主体向平台聚集、向园区聚集,形成“一核多园”载体带动模式。到2019年6月,建成“一核多园”双创平台48个,2019年二季度全区农业孵化园区总产值达106亿元,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48家,亿元以上企业30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电商、物流等创业主体达1896家,带动新增就业。同时,郫都区还充分发挥双创实训基地作用,构建农村双创“创业乐土·创业摇篮”生态圈,孵化培育双创主体1989个、孵化创业人群达10607人。
借助“双创”平台优势,郫都区推动土地、资金、科技、主体、人才等要素向园区聚集,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先行一步。
人才集聚 注入新鲜动能 由于郫都区大力改造当地双创环境,不断集聚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为人才汇集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郫都区先后与袁隆平院士工作室、四川省农科院等6家单位签订了院(校)农业科技合作协议,聚集袁隆平、何忠全等国家、省、市、区、镇、科技型企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六级”多元化的农村双创导师、优秀带头人和双创人员6000名以上。同时,与区内34家农业科技型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新,建成创业苗圃、豆瓣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转化专家)创新工作站27个,开展农业科技攻关合作项目累计463项,形成并转化应用科技成果35项、专利260项。
产业振兴 打造品牌效应 乡村振兴,郫都区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也注重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实现“两条腿”走路。借助当地农业生产和山水林田村的发展特色,郫都区深刻践行绿色生态发展引领模式,打造优质粮食、安全果蔬、特色食用菌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地),加快对传统农业的“绿色再造”。同时,依托农业文化遗产的灌区轮作系统和川西林盘景观保护与开发工程建设,形成具有郫都特色的“田园综合体+绿道+特色林盘”绿色发展模式。在大力推动传统农业升级转型的同时,还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全域创建郊游公园,连片开发乡村旅游,打造极具代表的农业休闲基地。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产业兴才能乡村兴。2018年,郫都区农业增加值4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81元,城乡收入比1.66:1,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9%,郫都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跑出加速度,打造出特色“郫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