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在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金秋九月,在昼夜平分、秋高气爽的秋分之日,亿万中国农民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
农民朋友们,节日快乐!
这是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广大农民群众设立的节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这也是一个惠泽亿万农民的节日,传递的是全社会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对农民社会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尊重;这还是一个对农民辛勤劳作崇高礼赞的节日,昭示着新时代“三农”发展的崭新未来。
今天,就让我们与全国农民朋友一起,在神州大地处处丰收的胜景里,尽情描摹属于自己的那一抹亮色,触摸丰收的深层次内涵……
丰收,是自然的馈赠。当暖暖秋阳,映红黄土高坡的果园,让葱茏的枝头挂满彤红;当阵阵秋风,吹拂江浙平原的稻田,铺开大地丰收画卷;当绵绵秋雨,滋润大江南北的菜畦,用甘霖浇灌致富梦想;当我们享受丰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自然的慷慨与无私。我们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们更应遵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
丰收,是文明的传承。欢庆丰收,是对农耕文化的深情回放,更是对农业文明的无限展望。远古时期,中华民族伟大母亲嫘祖养蚕缫丝,把农耕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华夏大地;尧舜时代,中国历史最早的农官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华夏农耕文明先河。千年风雨洗礼,农耕文明的种子已茁壮成长。从40年前安徽小岗村的红手印拉开改革开放大幕,到党的十九大以来诸多“一号文件”发布,再到“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国欢庆,党中央“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的最强音,激励着我们,要奋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实现有机融合。
丰收,是奋斗的结晶。“壮乡赤子”黄文秀,双脚扎进泥土,为群众脱贫攻坚殚精竭虑,用美好青春换来乡亲的丰收;“当代愚公”黄大发,在绝壁上凿出一条“生命渠”,使粮食产量从原来每年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科技财神”李保国,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丰收不是不劳而获。无数时代楷模身体力行,感召着我们全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努力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让我们的每一天都成为丰收日。
丰收,是科技的硕果。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小麦育种科学巨匠赵洪璋、“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科学家,择一事,惠众生,扎根田野,守望平凡。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让中国农业逐渐步入现代化,让科学技术在广袤土地生根发芽,用科技为民情怀绘制大地丰收图景。
丰收,是粮食的丰产、物质的丰富、收入的增长,也是环境的优美、生态的美好、农产品的安全,更是农村乡风的文明、农民素质的提升、农耕文化的传承。
我们要欢庆丰收、礼赞丰收,更要接续奋斗、砥砺奋进!凝聚广泛共识,汇聚磅礴力量,让乡村振兴的美好理想照进现实,与亿万农民一起谱写农村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增添亮丽的“三农”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