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改革改出新路子创新创出新产业
——陕西省府谷县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字数:1688
  本报实习记者 张慧
  府谷县位于陕北最北部,属于典型的工业县,2017年农业总产值11.75亿元,占全县GDP的1.4%。改革前村集体经济极其薄弱,10%的村子有一定的集体经济,也都属于城中村、城郊村。2018年,陕西省府谷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以来,府谷县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培育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壮大集体经济,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
  农村集体制度改革成效显著
  目前,府谷县已登记成立842个集体经济组织,其中成立经济联合社172个,经济合作社分社670个,全县改革涉及172个村175695人,村集体联合社注册登记工作全面完成。合作社理事长均经过村民推荐选举产生,其中村干部699人,致富带头人135人,企业老板8人。2018年底府谷县成立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在政务大厅增设窗口,开展土地流传、颁证换证和产权交易工作。
  该县共完成清查账面资产总额24.45亿元(村级10.52亿元,组级13.93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0.96亿元;核实资产总额2.96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18亿元;清查核实集体土地总面积460.5万亩,其中农用地面372.5万亩,建设用地21.96亩,未利用66亩。乡镇级、村级、组级清产核资登记数据录入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系统达到100%。全县172个村集体联合社,在中省市县壮大集体经济项目扶持中超过一半以上,剩余部分村全部从政策、资金上利用该县本级扶贫资金,重点支持羊子产业和草产业,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养白绒山羊和湖羊,数量按照1:1比例由合作社和政府给予政策上支持,种紫花苜蓿给予每亩200元的补助,完全实现了村村产业全覆盖的目标。预计到年底前,将有一半左右的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少量分红,群众对改革充满希望。
   多模式探索走出新路子
  加强土地流转,走土地经营权入股模式。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村集体合作社成员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合作社,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运营管理,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规模经营,村合作社成员在分享红利的同时还可以到经营主体务工增加收入。
  利用资源优势,走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充分利用本地工矿企业的优势,采取企业出资方式,为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平整大面积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引导发展现代农业,包括设施种植业、养殖业和草产业。部分村采取村企合作方式,依托村内有工矿企业的优势将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资金投入企业分取红利,稳步实现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和成员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的目的。
  盘活集体资产,走物业租赁型改革模式。城郊村、城中村和工业园区附近村依托活跃的三产服务业,村村积极筹资联建铺面、仓储设施、厂房、停车场等,将集体土地、闲置厂房、商铺等资产进行大量出租,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了缓解“二轮”延包后新增人口与分配不合理的矛盾,将原来按人口份额静态分红的简单分配方式优化为成员变动动静结合、适时调整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合理配股,为有经营性收入的村组改革提供了可行的办法。
   实现了村村产业全覆盖
  全县12个退出贫困村登记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后,由于农业立地条件差、留守老人年龄偏大等不利因素,依托政府注资引导,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湖羊养殖等项目,按照“成员股+贫困户优先股”设置股权,提前实现户户收入有保证的目的。
  黄河流经府谷县7个乡镇108公里,村组合作社依托黄河沿岸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农业灌溉条件,通过举办“海红花观赏节”“糜子产业大会”“农特产品推荐会”“向阳花旅游节”等活动,带动当地群众特色农产品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走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模式。村合作社充分利用和开发村内土地,积极引进农业企业和致富能人实施种植、养殖、加工项目,合作开发特色林果产业,及时跟进谋划后续产业。
  近年来,该县成立了深化农村集体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方案,开会议、定目标、赶进度、压责任。选派农业系统专人负责乡镇,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宣传,征求意见,专题培训,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先后争取扶持资金7000余万元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考察产业,建设中国北方糜子(黄米)产地及其产品集散地,重点扶持羊子、设施蔬菜、果业、中药材等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村村产业全覆盖。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