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邻鄂镇松林村,一座海拔千米的山头,47岁的胡维成身着迷彩服,在给果园除草。太阳火辣辣的,汗水湿透他的衣背,顺着裤脚一直淌到鞋里,鞋底越来越滑。他早已习惯这样的劳作,那黝黑的皮肤便是明证。
爱妻子创建“爱英冬桃种植基地”
4年前,他曾是村里煤矿的生产矿长。后来,为了保护生态,煤矿关停。他到外地打了3年工,直到妻子王爱英得了乳腺癌才回来。
除了照顾患病的妻子,他流转了418亩山坡荒地,种了西瓜和黄桃。他那么深爱妻子,便给果园取名“爱英冬桃种植基地”。
胡维成像经营爱情一样,经营着这片果园。每天早上,他天不亮就起床,给妻子做早饭,送妻子去医院,随后便来到果园,给果园除草、修枝、防病害。
忙不过来时,他会请村民帮忙,每天给村民结算工钱。中午回家做好饭,再送到果园给村民们吃,饭后接着干活。
直到夕阳落山,山头笼罩着浓浓暮色,他才骑着摩托车下山,到医院接妻子回家,又马不停蹄地给妻子做晚饭。
这样的生活,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闹钟,一个环节出错,就会打乱一整天的节奏。但老胡是个准时的“闹钟”,每个环节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从不出错。
村里的干部看他忙成这样,怕他吃不消,就问他:老胡,你每天这么忙,别累坏了身体,有什么困难没有?镇里的干部也经常到果园看他,让他有困难就说。
老胡憨笑,眨眨眼说:“我没啥困难,年轻时吃点苦,老了才能享福。我打算干到60岁退休,以后就带着爱英周游世界!”
发扬“黔江精神”“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带着妻子周游世界,老胡可不是说说而已,这真的是他的“远大理想”。
他早就算了一笔账:去年光西瓜就卖了7万元;今年黄桃开始挂果,少说也能卖30万元;明年,果园开始进入丰产期,年收入50万元不成问题。再往后,除去村民工资和分红,一年起码有四五十万元的收入。
这笔稳定的收入,足以让他带着妻子,到外面看一看了。
老胡有两个儿子,大儿子26岁,二儿子24岁,大学毕业后都在重庆上班。他不想给儿子添麻烦,儿子们问他缺不缺钱,他总是说:我才不缺钱,你们要是缺钱了给爸说声!
老胡确实不差钱。今年的黄桃下个月才上市,但已经被订走了10多吨,每斤10元,这就是20多万元。他的果园是生态种植,水果不愁卖。
但20多年前,松林村、黔江区乃至整个武陵山区,真穷。那时,当地人为了填饱肚子,跟天斗、跟地斗,创造了“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
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但,这种精神,却一直没变。
(刘学奎韩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