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惠农政策 各地动态 农业科技 市场动态 展会信息 专题策划 乡村振兴 聚焦杨凌 农科视频 品牌农业 创业致富 现在果业 知名农企 农品安全 经营主体 乡村文化 贮藏加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农民“主编”和他的伙伴们
——陕西省蒲城县老人义务编纂《王宝成全集》
文章字数:3068
    老人们编纂的《王宝成全集》样书

  本报通讯员 屈伸
  75岁的老人能干什么?特别是只读过一年初中的老年农民,能参与编纂一套近400万字的文学作品,你相信吗?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就有这样几位老人,做成了本不该由他们做的事。
   带省城赞誉回村找老友一起论事
  打头的老先生叫原顺才,蒲城县桥陵镇城西村人,1944年生,初中一年级还没读完就辍学了。已故著名作家王宝成与原顺才同村同龄,也是小学三、四年级的同窗学友。2005年6月,王宝成先生英年早逝,原顺才作为家乡代表,参加了在省城西安举行的公祭仪式,聆听了原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先生题为《敬重宝成》的讲话:“王宝成在我们中间是最优秀也最完美的作家之一”、“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衡量,王宝成在陕西的出现,都是我们的骄傲。”
  从西安回到蒲城,原顺才对熟悉王宝成为人和作品的郭昭明、惠群英等几位朋友讲述了他的所见所闻。大家一致认为,省上对宝成的评价是真实的、客观的、也是公正的。也就是说,王宝成不仅是一位优秀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难得的、少见的好人。宝成的作品就是培育好人的生动教材。
  被盛赞为整个陕西的骄傲,王宝成自然也就是家乡蒲城县和渭南市的骄傲。他的作品,本应在家乡广为传播,教化人民。但由于他历来清廉正直,家境一直贫困,经济十分拮据,导致他每部作品出版,都要克服很大的困难。所以他的作品的印数,几乎没有超过1000册的。长篇三部,竟由三家出版单位分别出版。其中《红尘》仅仅印了100册,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必须尽可能地降低出版费用。因此,除影视作品外,宝成的作品在社会上流传很少,在家乡自然也不多见,很多喜欢宝成作品的家乡读者都遭遇过一本难求的尴尬局面。因此,大家认为,如果能把宝成的作品结集出版,广为发行,这对加强渭南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十分有益。
   重提笔编撰文集好团队不畏困难
  2017年夏天,原顺才已经73岁,自感身体大不如前。想起10年前谈论的那件事情,如果还停留在口头上,就担心没有机会了。于是,他又找到郭昭明、惠存英等人,说出自己的忧虑,得到了大家的共鸣。于是,一个完全公益性的《王宝成全集》编委会应运而生了。随即,人员分工,编制和上报工作计划,同相关人员座谈论证等前期工作就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大家公推原顺才做了主编,全面负责和协调此事。而此时的郭昭明已从工人的职位退休多年,教师惠存英和其他几位志愿者也都接近退休年龄了。
  所谓“公益性”,仅仅是编委会主要人员全系义务劳动罢了,而录入、编辑、校对和必要的差旅杂费,都是要用钱的,很多问题往往也不是三千两千元就能解决。这么多年以来,原顺才一直依靠家里六亩地培育的银杏树苗卖钱过日子,本来日子就紧,但他不得不用这些生活费来支撑编委会的日用开支。县政协委员元成英听说以后,送去了1000元捐款。当时的省政协常委雷涛和鄠邑区农民陈舒文也先后捐助了三千元。这四千元捐款,虽是杯水车薪,但在编委会危难之际,真可谓雪中送炭。西安的资深记者兼诗人孔竞川先生专门写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书法作品邮寄到蒲城。这些鼓励,进一步激发了原顺才和他的志愿者们编好《王宝成全集》的热情和决心。
  在编校的过程中,原顺才给自己准备了一副深度老花眼镜,把一本多年未用的《现代汉语成语词典》翻出来置于案头。遇到稍有疑义的字、词就认真查阅词典。由于他视力极差,右眼0.3,左眼只有0.03,最多只能工作10来分钟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大家不忍,几次劝他把留给自己的任务安排出去。可他总是一笑了之。有时,为了弄明白一个词义,他不得不骑上自行车请教专家,甚至邀请志愿者集体讨论,力求把问题减少到最低程度。
  2018年春节前,文字录入工作正值关键时刻。专门负责此事的郭昭明家里出了事。眼看着编纂工作就要停下来了,郭昭明设法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编纂工作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影响。
  2018年夏季,惠群英的丈夫重病卧床,危在旦夕,她就把录入稿带到医院,一边尽心照顾丈夫,一边校对书稿。丈夫去世以后,编委会已不忍心继续给她布置任务。而她却几次三番地提出要化悲痛为力量,把对亲人的思念变为勤奋工作的动力,承担更为繁重的任务,编委会只好依从于她。
  自掏经费成全集耗时两年永无悔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原顺才和他的志愿者朋友们一年多的艰辛努力,一套按体裁分门别类的《王宝成全集》(送审样书)于2018年末印装成册,全书三卷九册,约260万字,基本囊括了王宝成从成名后到他去世之前的全部作品。这期间支出的10余万元费用,除了前述4000元捐款以外,其余经费全由编委会主要负责人自筹。
  随后,编委会将样书呈送给相关领导审读,送专家学者鉴定,分发给志愿者再校对。如今已收到有关封面、装帧、设计、印刷等诸多方面的改进意见20多条,对样书的校对也即将竣工。编委会的老人们将继续搜集目前尚未收入的作品,精心选编,纠正错误,最后邀请各界贤达集思广益,最终定稿。
  回想走过来的路,从首次文字录入到印出样书,共经历了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困难和挫折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从事编纂工作的工人、农民、教师。虽然一无专业知识,二缺工作经验,更无专门的经费支持,但他们自加压力,摸索前进,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排除干扰,一步一个脚印地按计划完成了各个时段的工作任务,于2018年末如期印出样书,实现了全年计划。
  印出样书,对于《王宝成全集》的出版,只是很少一部份工作,后面路更长,也将更加艰辛。王宝成自述“完成了近400万字的作品”,而样书仅编入了260万字,其余百多万字的作品在哪里?这个问题是需要经费和志愿者们大量工作去解决的。还有最后的校勘和审定,需要请高等级的专家学者来敲定,当然也需要经费支持。至于出版、印刷诸多方面所需经费的额度之巨,更是大得惊人。
  如此繁复的后续工作,如果继续靠目前几位辛苦从事编纂工作的志愿者来完成,那就太过难为他们几位老人了。在前期的编纂工作中,政府已经支持过一些资金,虽然远远不够,但如今他们再也不愿向政府开口了。
  原顺才和他的志愿者队伍到了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两难境地。
  为了解决这些老龄志愿者所遇到的难题,笔者不得不做了一番功课——对这些志愿者们近两年来所从事的工作做了一番考察。结果证明,王宝成先生在世时确实是个为人低调,纯朴善良,老实厚道,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作家、好干部、好党员。几位老人为编纂《王宝成全集》志愿服务,忘我工作,完全是匡扶正义、弘扬好人的壮举。希望有更多社会人士伸出援手,帮帮几位公益老人,完成这一公益大业。
  民“主编”虽年迈意志如铁不服输
  淡地笑着说,他们几个人之所以志愿做这件事,就是因为对宝成人品和作品的感佩,想在他们身后涌现更多像宝成那样的好人,这就是他们的全部想法。
  原顺才说:"最近,我国著名企业家任正非先生面对美国政府的打压围堵,斩钉截铁地道出了一位爱国企业家的心声:‘要用最好的教师教出最好的人’。同任氏相比,我们自然微不足道,但王宝成先生却堪称最好的教师。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用最好的教师王宝成编写的教材去培育更多的好人。”
  老先生最后说:“当然,媒体的支持,对我们来说,是极端可贵的,我们非常感谢。我自己年迈多病体弱,很可能不等完成这个工作任务就去天国赴召。但这不要紧,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我们就不会输。因为我们的志愿者梯队已经形成,届时一定会有人继续做好我未做完的事。”
  王宝成简介
  王宝成,男,1944年出生于陕西蒲城,2005年去世。196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曾任职于西安电影制片厂。198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0年创作电视连续剧《庄稼汉》,获西北五省电视剧优秀奖;1992年完成剧本《女皇陵下的风流娘们》,拍摄后获得哈尔滨市冰雪节电影奖;1993年完成电视连续剧《神禾源》,获1993年度全国“五方一工程”奖和“飞天”二等奖。

农业科技报 www.nkb.com.cn 电话/传真:029-87036603
地址: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馆西路1号(712100)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3879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