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吃上了农户“菜园子”的无公害蔬菜 茅坪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孟贤亿向记者介绍学校食材采购情况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贺辉 王革委 王伟千 丁育策
“白河县位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白河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立足行业优势,不断拓展教育扶贫空间,探索建立了以学校食堂需求为导向,引导广大农户参与成立产业合作社,探索出‘农户+合作社+学校’的农产品产销模式,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创出了一条新路子,推动了教育扶贫和产业扶贫的有机衔接,丰富和拓展教育扶贫空间,推动了区域脱贫攻坚。”5月7日上午9时,杨凌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安康新闻采访团来到白河县委、县政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鲁延福主持座谈交流会,县委宣传部,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林业局、经贸局、产业办、农业农村局、供销社等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会上,教育体育和科技局副局长秦学梅如是说。
搭建校农合作桥梁,打通产销链 当天下午,记者和秦学梅一行来到茅坪镇中心小学时,正值住校学生吃饭时间。记者看到数百名学生坐落整齐地就餐。该校副校长孟贤亿告诉记者,全校有一千多名学生,在白河县算是比较大的小学。他说,中午吃饭的学生更多,原因是家长对这里的饭菜卫生质量放心。
据了解,由于受自然条件、传统观念、产品销路不畅等因素影响,当地群众发展农村产业的积极性不高,群体性消费的蔬菜、粮油等大宗食材大多需要从县外采购,特别是全县学校有118个食堂,每天大约有2万余名师生就餐,每年就需消费蔬菜、粮油、肉蛋等农产品超过1000万元,消费需求量大。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将学校食堂的农产品需求和农村产业精准对接,引导农户定向发展蔬菜、粮油、养殖等产业,助力全县产业脱贫。积极探索,着力打造以学校农产品需求带动农村产业、以农村产业带动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以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再带动贫困户的“农户+合作社+学校”产业脱贫模式,构建了一条农户有产出,学校有需求,合作社完成管理和流通的农产品产销链条,让农户“菜园子”直通学校“菜篮子”,实现了教育行业与农村产业、农户与学校食堂之间的精准双向对接。这一模式既打通了农产品产销通道,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又为学校建立了安全稳定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实现了农户和学校的双赢,极大调动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真正为校农精准对接、助力产业脱贫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依托产业合作组织,构建互利链 离开学校,秦学梅带领记者来到茅坪镇响应村张开霞的家。白河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为张开霞捐资修建的蔬菜大棚就在家门口,棚里的黄瓜已经熟了。据了解,她的孩子在外打工,挣的钱只够自己花费,丈夫长期生病,生活不能自理,贫穷一直折磨着这个善良的农妇和她的家庭。去年,有了大棚蔬菜,她终于有了经济来源,走出苦日子。
据介绍,2016年,白河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联合农业部门和镇村干部深入各村各组对建产业合作社进行了细致调研,并在帮扶村开展试点。当年,在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党组织的推动下,在茅坪镇田湾村成立高山绿色蔬菜合作社,引导当地农户发展蔬菜产业,由合作社订单收购、定向销售,实现管理规范化、产销规模化。为降低风险,提高产能,他们逐户制定产业规划,免费提供籽种和技术,扶持待业青年陈绪虎成立了田湾村高山蔬菜合作社,首批吸纳32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白河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发动全体党员与贫困户对口包抓,先后捐款1.6万元,自筹资金3万元向贫困户免费发放土豆种6吨,提供蔬菜籽种款1万余元,兑付奖补资金6万元。当年共发展蔬菜110亩,其中培育规模蔬菜产业大户和蔬菜基地6个,年产值达到38万元。
秦学梅告诉记者,“贫困户+合作社+学校”农产品产销模式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及大力支持。该局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广”的思路,通过三年培育,已在17个贫困村成立了21个合作社。据统计,2018年春季以来,蔬菜、食用菌合作社向学校直销土豆、白菜、杏鲍菇等已达163.7万斤,产值260余万元;养殖合作社向学校直销牛肉、鸡肉等肉食品8.75万斤,产值达170余万元;食用油合作社发展贫困户种植油葵、菜籽等1000余亩,向学校直销食用油10万升,产值达75万元。合作组织已成为学校和农户之间的桥梁,有力推动了产业规模发展,为农户稳定增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