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里的立柱栽培技术。 如今,各种农业科技被广泛应用,彻底地颠覆了人们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仅在日常生活领域,在农业种植领域,高科技更是给传统的农业产业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让高效农业成为青海的一张新名片。
3月29日,在海东市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海东市瑞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孙瑞站在温室大棚里,看着前来摘草莓的顾客,一筐筐地称斤、打包,咧着嘴笑了。“今年,挣得还行,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7000多块钱吧。靠着这些‘家伙’,没以前那么累,省心又省力,让我们这些农民感觉幸福哩!”孙瑞指着草莓大棚里的滴灌设备对笔者说。
来自山东的孙瑞从2013年就开始在基地种草莓,他可算得上是平安区自产草莓的“鼻祖”。现在,他和媳妇两个人一起种了十个大棚的草莓,管理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一个大棚的草莓产量近2500公斤,从2018年底到今年3月,10个草莓大棚销售额已近17万元。
“立体菜园”科技范儿十足 “空中结薯”?甘薯不长在地里,难道还能长在空中?没错,笔者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智能化和高科技生产温室里看到,这里的甘薯正利用深液流栽培技术,长成了“红薯树”,实现了很好的观赏和科普功能。
“空中结薯”应用的是国际领先的红薯根系功能分离与连续结薯技术,“你看,我们可以通过将红薯由传统的土壤栽培转变成营养液栽培,水生根系为植株提供充足的水肥,压蔓产生的不定根成为储藏根,根系吸收养分和储积养分的两大功能分开,既方便采收,又可实现多年连续结薯,产量可以数倍提高。”园区高级农师马长莲介绍到。
在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区,笔者还看到,廊道顶上的一片片“迷你观赏南瓜”不是种植在土壤里,而是采用了立体栽培技术。据园区技术人员介绍,立体栽培可以实现多层管道无土栽培,可高效利用空间,单位土地面积果蔬产出量比传统方法提升3到8倍,同时,省肥、省水、节约资源、干净卫生还能收获一道别样的绿色风景。
“园区使用的是现代农业水肥一体化新技术,包括:平面水培技术、封闭式循环槽培生态栽培技术、复合式果蔬栽培技术、椰糠基质栽培技术、营养袋栽培技术五种技术,实现了自动化的供肥、施肥,在节省人力的同时也能实现科学施肥。”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说。
科技设备到位,省力又安心 “两个人管理10个大棚,能管过来吗?”“能啊!现在都不用我们下地干活,都靠科技了,就是多操心、多观察草莓的变化就行。”在海东市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基地,海东市瑞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孙瑞说,以前浇水,需要有专门的人去控制开关,现在,只要打开手机,轻轻一点,往哪儿浇、浇多少都能控制,不用10个大棚到处跑。遇到种植方面解决不了的问题,拍照截图传给平安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的专家,他们远程操作就帮我们把问题给解决了。
“平安区的很多地方都使用‘大棚管家’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在手机上监测大棚的温度和湿度,从而进行合理操作。这样的系统设备,节省了人力成本,可以降低人工管理费20%左右。”海东市平安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以前,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我们都是身背大药筒、一手摇阀门、一手控喷头的传统手动喷雾机,这样的操作,在果蔬上很可能留下农药的残留。现在,我们每个棚里都有一台硫磺熏蒸器,主要起到杀虫、杀菌,不喷农药,确保绿色安全水果的作用,你看,现在设备打开了,蜜蜂还是照旧采花粉,安全、健康。”孙瑞谈到新购置的设备时介绍到。
“今年,我们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购置了一架无人机,主要作用于叶面肥喷施,这样一天就能喷27—40公顷,直接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海东市平安区富硒园管委会的技术指导人员介绍到。(宋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