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更多新农人有关信息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据统计,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体规模超过1500万人,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的亮点。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加速涌现,规模初显,“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有了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开山屯镇船口村,一提到玄熙楠,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个85后年轻人,既是乡亲们眼中的“能人”,也是他们心中的“领头人”。
2014年,在外创业有成的玄熙楠回到船口村时,发现村里的青壮年多数出去打工,农民的种植方式还比较落后,多数村民收入微薄。几经考虑后,玄熙楠决心回村里再创业。
2015年,玄熙楠利用在外打拼积累的资金及申请的贷款共175万元,承包了村里的67公顷土地,购买了自走式玉米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等农机具,创建了熙楠玉米种植专业农场。
然而这第二次创业,远没有第一次来得那么顺利。创业初期,玄熙楠遇到了各种问题:玉米种子选择不当、技术不熟练、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结果是产量下降。
“年轻人就该坚持自己的梦想,既然选择了,就要咬着牙干下去!”玄熙楠顶住压力,总结教训。对于自己农业技术方面的欠缺,他除了走到田里为玉米打药、施肥、除虫,余下来的时间就到网络上、书本中学习查阅相关品种选择、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不懂的就请教种植大户,咨询推广站的技术员。为了打开市场,他还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多渠道解决销路问题。
努力没有白费,第二年,农场就创造了销售额130万元、纯收入60多万元的骄人“战果”。
致富不忘众乡亲。玄熙楠主动把村里很多困难户招入到了专业农场,让他们以土地入股,还免费为他们提供农机。在玄熙楠的示范带动下,更多村民也开始发展规模经营,并希望加入他成立的专业农场。目前,玄熙楠经营的专业农场面积达到215公顷,拥有各类农业机械8台套,年产玉米240吨、水稻120吨,年收入300多万元,成功带动周边50多户村民增收。(李家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