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白杨越
从记事起,大人就常说:“你们这些孩子生在了一个好时代,不用吃我们那时候的苦!”我一直很好奇,以前到底有多苦?
以前有多苦种地最清楚
“1974年,我来到了陕西省黄龙县三岔镇党安新村,那几年是真苦啊,靠牛犁地,十几亩地要种半个月。最头疼的就是夏天除草,一茬一茬的锄不完。1984年,我卖了家里的四头牛换了一台拖拉机,当时是村里第二个有拖拉机的,而现在,家家都是机械化生产,几十亩玉米两天就种好了,跟过去比真是天上地下的变化啊……”回忆过去,81岁的刘金宝感慨万千。
光阴荏苒,见证芳华。转眼之间,改革开放步入“不惑之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变迁中得到了最为生动的诠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那时,黄龙县的农作物比较单一,最多解决温饱。如果家里劳力少,还得吃‘救济’。现在我家里30多亩核桃、24亩果园,年收入基本在20万左右!今昔对比,这代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现在一个家庭的收入顶得上过去一个生产队!”黄龙县白马滩镇柏峪村的张治斌感慨。现在他在镇上买了房和小轿车,早就过上小康生活了。
苹果是黄龙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之一,苹果产业在黄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果农管理意识薄弱,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下;20世纪80、90年代,果农商品意识大大增强,苹果面积迅速增加,2008年以来,苹果价格一路攀升,农民发展苹果积极性空前高涨,产业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如今苹果面积14.4万亩,产量6.5万吨。
不得不说的另一个支柱产业就是核桃了。至今,全县核桃总面积28万亩,农民人均8.7亩;每年的核桃产量8000吨,产值达到2.88亿元,核桃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不仅吃饱饭还要吃好饭
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白马滩村民陈盛旺说:“这么多年种白皮松,我心里挺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在回头看看我种过的树,我觉得值!”对于未来的生活,他充满了希望:“白马滩大多数家庭人均收入早就超过6000元,在他看来,致富其实很简单,就是坚持响应党的政策加上肯干。”
以黄龙县瓦子街镇为例,中蜂、大闸蟹、苗木繁育、畜牧养殖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原本,黄龙县域内的大部分耕地属雨养农业,只能种些核桃、苹果、玉米,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现在,瓦子街建成大棚20座,逐渐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可以种植水果、中草药等附加值更高的农作物,当地百姓收入成倍增长。
平房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看着彩色电视机里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节目,老乡们热情洋溢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是啊,改革开放以来,每个中国人都得到了“实惠”,下的苦越来越少了,口袋里的钱却越来越多了。
不仅吃饱饭,还要吃好饭。看看他们就知道了,幸福都写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