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过后,天气寒冷,提升棚室的保温性就变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很多地区多是老棚,也有些地方采用空心砖等建棚,棚室低矮,墙体偏薄,保温性差的情况非常突出。
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改善棚室的保温性呢?总结各地经验,技术人员建议菜农在加厚草苫、补足光照、通风降湿、病害防治等一些常规管理措施之外,还应该采取更加全面的保护措施。
低温时期设“棚中棚”,为蔬菜上保险
“棚中棚”的保温措施普遍应用于拱棚,深冬期一旦寒流来袭,一些大棚保温性不达标,蔬菜很容易被冻伤,我们便应该考虑在棚内设“棚中棚”,为蔬菜在深冬期买上一份保险。一般来说,增加一层薄膜可使棚温上升2-5℃,助蔬菜安全度过寒冬。
“棚中棚”具体建造方法是:在棚内吊蔓钢丝的上部再覆上一层薄膜,薄膜覆上后用夹子将其固定;在大棚前端距棚膜50厘米处,顺应大棚膜的走向设膜挡住;在大棚后端、种植作物北边,上下扯一层薄膜,其高度与上部膜一致,该膜不固定,以便于通风排湿。该方法保温效果好,非常实用,寒流来时应密闭保温,晴天时打开固定夹,把薄膜拉到一边,待寒流来临时再用,操作非常方便。
加强保护措施,严防冷风“扑”苗
冬季外界气温很低,蔬菜大棚若放风过急或从门口进入时带进穿堂风,很容易冻伤蔬菜,菜农俗称“冷风扑了苗”。被冷风“扑”过的蔬菜常会出现冻伤萎蔫或长时间生长不良,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效益。因此,在冬季尤其在深冬季节,菜农应合理放风,加强保护措施,严防冷风侵袭。
首先,冬季大棚放风一定要科学合理、小心谨慎。一般冬季大棚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也应进行短时间的放风,以排除棚内湿气,使二氧化碳早进棚。尤其在早晨拉开草苫一小时后,是棚内蔬菜最需要二氧化碳的时候,可逐渐把放风口拉开,把外界新鲜的空气放进来。注意放风时放风口要逐渐拉开,不要一次拉得过大,以防外面的冷空气一下子涌进来,造成蔬菜冻伤。
其次,要注意在大棚的通风口处设置挡风膜,入口处设好棉门帘。菜农可在通风口下方斜拉一幅1.5-2米宽的挡风膜,使外界的干冷空气沿着后墙进入棚室,可以使其逐渐加热,不会直接接触茎叶,避免受害。
而大棚门口是穿堂风进入的通道,在冬季一定要在门口处挂好门帘,菜农进出时要注意把门帘掩好,以防冷风随人而入,使蔬菜受到伤害。冬季大棚门口处的蔬菜常生长不良,其植株的长势和产量比里面的蔬菜差很多,与门口常有冷风入侵有密切关系。
加强大棚前脸保温,减少生理性病害发生
首先,在棚室前脸外围增添无纺布或草苫保温。草苫的保温性相对无纺布更好一些。使用卷帘机时,要注意草帘和无纺布的使用方法。若用草苫,可将草苫宽度设置为前脸高度的1/2多即可,这样当卷帘机到达前脸处时,与地面的落差较大,卷帘机铁杆及机头会很快降落到前脸底部。如果与前脸高度相同,就容易将草苫压倒或撑起,起不到保温作用。无纺布质地柔软,宽度要高于前脸,先将无纺布拴于压膜绳上,然后将草苫放下来。次日揭开草苫后,棚内温度开始提升,达到22-23℃时,将草苫或无纺布放下来,以利前脸处的透光,避免对前脸蔬菜造成遮阴。
其次,在棚前脸内侧设置二膜保温。在前脸内侧设置二膜,既可减少热量散失,提高棚内温度,也利于隔离前脸的湿土,降低棚前脸湿度,减少病害发生。二膜可选用无滴膜,露水少,保温性好。也可以使用地膜,最为经济实惠。
在设置二膜时,应注意两点:
不能紧贴着外侧棚膜,正确做法是二膜与外侧棚膜间隔20-30厘米,有利于温度的提升,隔离湿气。
根据天气及棚室温度调整二膜的高度。当棚内夜间最低温度在16-17℃时,可将内侧的二膜设置于前脸一半高度处,既能提高白天和夜间温度,还不影响前脸的透光。当棚内夜间温度在15-16℃时,前脸处温度会降低到12-13℃,就会对蔬菜生长产生危害,此时应将二膜设置于前脸相等的高度,增强保温性。
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后,前脸处温度能够提高2-3℃,可保证夜间前脸处和棚内其他地方温度相差较小,并降低湿度,有利于蔬菜生长整齐,减少生理性病害发生。
(据菜农之家联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