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田中央挖出长形的小池,可防泥鳅逃走;池上面盖尼龙网,可防鸟吃泥鳅苗。”近日,重庆市南川区木凉镇汉场坝村泥鳅养殖基地负责人卢朝建正和村民讨论如何改造水田养泥鳅。
2011年,卢朝建在汉场坝村流转了近200亩土地养殖泥鳅。规模稳定后,他考虑采用稻鳅养殖新模式。“泥鳅具有辅助呼吸功能,适合在水面较浅的稻田养殖,以水田中的浮游生物、水稻病虫害的幼虫和稻花等为食;它在田中游动,疏松了土壤,鳅粪又可作水稻的肥料,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大米的质量。”他说。
但由于没做好防逃、防偷措施,养殖基地每年要损失近一半的泥鳅。“我们安装了防逃网,结束了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但每年铺防逃网、防鸟网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影响排灌。”卢朝建说,经过向专家请教,他们找到了解决方案——稻田里建养殖池。
具体办法是,在稻田里建水泥池,池壁用砖砌成,壁顶设防逃倒檐,这样泥鳅就逃不出稻田了。池底夯实固化,以防渗漏,然后再浇上一层混凝土。
卢朝建说,小规模试行稻田泥鳅套养后,他们发现,套养田块的产量比纯养殖泥鳅增产30%,除去肥料、人工等,加上种出的粮食销售价比以前贵了30%,这样一来,每亩田增收1000多元。(据《重庆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