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杰
摘要:习惯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促进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及社会性的发展,更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服务、自理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做好了铺垫,对其日后的学习乃至成人后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劳动习惯家园共育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孩子都属于独生子女,幼儿有舒适的生活环境,任何家务事都由长辈都包揽了,孩子们缺乏锻炼。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一、《3-6岁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策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一)贯彻落实《纲要》和《指南》精神。首先,《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二)培养幼儿良好劳动习惯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幼儿自我服务及社会性的发展,由此能够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形成家园共育。引领家长学习专业的育儿知识,帮助家长对幼儿建立合理的期待,改变教育方式,与幼儿共同成长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四)引领教师发展,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园整体的教科研水平。
二、培养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原则
(一)尊重幼儿兴趣的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主动去尝试。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切忌在孩子喜欢劳动时泼冷水。
(二)把握幼儿年龄特点,遵循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幼儿的年龄段不一样,所具备的劳动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安排适宜的劳动任务,最好是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劳动项目。
(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的原则。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他们在能力方面也存在个体差异,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在劳动任务方面进行调整,给他们劳动的机会,同时在其发展不足的方面多给予锻炼。
(四)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时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
(五)坚持让孩子参与的原则。除了给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还要给孩子安排一些固定的劳动岗位。例如:做小小值日生,吃饭前拿碗筷,叠被子、整理衣物和玩具等。让孩子有事可做,能够参与到劳动中。
三、培养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家园共育策略
(一)注重幼儿园教育,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1、创设劳动环境,激发幼儿兴趣。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种刺激条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而有目的地创设劳动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幼儿在环境中通过自身探究,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
2、提供劳动机会,教给正确的劳动方法。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给其提供劳动的机会,运用儿歌、图片、故事等形式,将正确的劳动方法教给幼儿,进而让幼儿掌握劳动技能,使其更好完成劳动任务。
(二)家园共育,提高幼儿劳动水平。
1.转变教育观念,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性。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与幼儿园的有机结合与支持,家庭与幼儿园必须同心协力,保持一致性。
2.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他们善于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他们模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
3.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4.给幼儿提供固定的劳动任务,幼儿在反复练习中增强劳动能力。在家里给幼儿提供固定的劳动任务,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幼儿掌握劳动技能。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家园合作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慢慢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局面。因此,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应该将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作为长期的教育目标,进而让幼儿养成受用一生的好习惯。(作者系杨凌高新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