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数据也是一种“肥料”
走进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厚桥街道的欧姆龙智能农业园,所有温室融合欧姆龙的传感技术和环境控制系统,一个个大棚更像智能化的现代工厂。温室大棚中央竖立着温湿度传感器,土壤里埋着水分传感器,棚壁上挂着二氧化碳传感器,棚顶还有光照传感器。所有传感器收集的海量数据每10分钟传输到复合环境控制柜,经电脑分析后,再“指挥”喷淋、调温、换气等自动化系统开启,从而让大棚始终保持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环境。
“借助物联网技术,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都大大提升。”公司负责人说,以往一个人管理一个大棚,现在一个人可以管理100个智能大棚,大大节约人工。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看到的土壤、气象、环境等农业大数据也是一种“肥料”,能精准指导耕作,从而提高农业可控性和综合效益。
无锡强化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为智慧农业构建“最强大脑”。无锡建成智慧农业示范点72个,全市形成江阴华西水稻园、宜兴同人生物等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企业,引领智慧农业产业大步向前。
用创新突破智慧农业瓶颈 虽然我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但智慧农业在多个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要加大创新尤其原始创新力度。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熊范纶认为,我国传感器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需奋起直追。智慧农业最重要的是传感器技术,通过传感器,可实现田地、大棚、水产和畜牧等领域的远程科学监测。
“智慧农业的关键是实时监测,数据标准不一使得信息分析变成难题。”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农业监测预警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介绍,我国农业基础数据资源薄弱、数据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农业生产具有特殊性,涉及地域广、数据采集复杂,要加强适农大数据技术研究,通过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汇聚分析来提升农业监测精准性。许世卫表示,智慧农业的成功必须依靠创新。要加强智能农机装备、数据模型分析技术创新,为智慧农业提供新的技术力量。(浦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