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锋同志((右一右一))生前参加扶贫工作队会议 ■ 周廷 张珊
今年10月16日,一个深秋的清晨,在国家第五个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年仅39岁的陕西省柞水县杏坪镇肖台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副队长吴亚锋同志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抢救无效,抛下了年迈的老人、深爱的妻子、尚未成年的女儿和日夜牵挂的贫困群众,静静地走了……
噩耗传来,肖台村乡亲们纷纷赶来,谁都不愿相信,这个与他们朝夕相处了300多个日夜的好后生、好兄弟、好干部就这样走了,临终时刻,他没能来得及留下只言片语。
1 同事们眼中的“憨娃” “勤奋、踏实、简朴、吃苦耐劳、业务能力强”是与吴亚锋共事过的领导、同事们对他一致的评价。
与吴亚锋共事16年的李俊谈到这些事情还记忆犹新:“他总是向老同志虚心求教,完全没有一些名牌大学生身上的傲气。”
商洛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主任董兆锋对吴亚锋的工作表现也是深有感触:“2017年11月,机构认定和资质评审双认证的时候,他连续加班3天2晚,眼睛熬得像两个桃子样,但他没有发过一句牢骚。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还给单位年轻同事传授工作经验,尽到一个‘老大哥’的责任。”
在同事眼里,吴亚锋不仅吃苦敬业,更是一个能“背憨”,乐于助人的人。同事胡海锋讲到吴亚锋的一件“背憨”的事。
2004年,市局农业局派他负责商洛在西安的食用菌直销点的工作,但因为缺少经验,加之受市场行情影响,不久就亏了4000多块钱。回到单位,吴亚锋如实报告了经营情况,自己凑钱把亏损补上。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500多块钱,且是全家唯一收入来源的吴亚锋来说,一下就填进大半年工资。
有朋友们对他说:“你个瓜娃子,这是单位的事,又不是你个人的事,你以为你是大款呀!”吴亚锋却平静的说:“这是单位的事,但是我没干好就是我的事,钱没有了还能挣,信誉丢了多少钱也买不回来!”
2 和村民坐“一条板凳”的“贴心人” 2018年1月,吴亚锋因表现优异,工作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成为派遣到柞水县肖台村担任脱贫攻坚工作队副队长。
入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村情民意。第一个月里,不论刮风下雪,不论多冷,他几乎天天进村入户,找村干部交谈、与贫困户见面,拉家常、问情况、做记录。村上道路设施条件差,很多地方不通车路,他就搭老乡的摩托车,到有些连摩托车也过不去的地方,他就直接走山路。一个月下来,他的两双鞋子走坏了,脚板磨出了血泡,长出了厚厚的茧子,他却走遍了肖台村的沟沟岔岔、角角落落,熟悉了全村197户贫困户的详细情况。
吴亚锋去世后,一本自制的《民情备忘录》摆放在床头,里面记载着他对贫困户的牵挂:
赖光东,去年发展了两万袋地栽木耳,但五千袋感染链孢霉,损失不少,今年一定要吸取去年的教训……
夏勤善,72岁,住在七组沟脑,天冷病情加重,明天要去看看……
这本百余页的小本子爬满的一行行或潦草或整齐的文字,记录着他对贫困群众的冷暖牵挂,一句句或朴实或真诚的话语,无不折射出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
跟他在一起的人都熟悉那个小本子——《民情备忘录》,每天必记、每天必看,每周定期回顾总结,还会做各种标记,办过的和没有办到的他都会一一标记清楚。
四月里一场倒春寒突然来临,气温降至零度。吴亚锋翻开自己的小本子,突然想起来上次入户时发现居住在七组的两个五保户的被子破了,担心他们受冻,他便从自己床上拿出了两床被子,匆匆忙忙送到了两个五保户家,还替老人铺床,套被罩。五保老人暖和了,他自己却冻感冒了。村里人都说:“吴队长没有架子,能和农民坐在一条板凳上,就像是咱们村里人”。
驻村帮扶中,吴亚锋确实没有把自己当“外人”,他把自己看作是肖台村的人,把贫困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
在肖台村,村民们一说起吴亚锋,很多人都有他的手机号码和微信,都能说出他帮过的忙。孙仕波的大病救助款是他顶着夏天的烈日不厌其烦跑路办下来的;方周山家里养猪发生病情是他帮忙治疗控制的;夏勤善的新低保存折是他代办又步行送去的;夏小玉的贫困大学生救助证明是他从村里到县上一手代办的……
3 甘愿做大山沟里的“村里人” “把自己当做村里人,才能真正的融入肖台村这个大家庭,才能真切的感受到村民的所思所想,才能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这是吴亚锋生前常对驻村队员所说的话。
肖台村距县城45公里,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646户、23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7户589人,贫困人口多、立地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是杏坪镇贫困程度较深的村。
精准扶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怎么扶才能让老百姓稳定脱贫,自从一入村,这便是吴亚锋一直思考的问题。开会、讨论、研判、分析……他与驻村工作队及村班子一起找村上的致贫原因:山大沟深,土地稀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缺乏技术型人才,主导产业优势未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积累不足。
找到症结后,吴亚锋和村“两委”一起围绕全县“一主两优,三大流域各有侧重”的产业布局仔细研究,提出“地栽木耳为主,特色种植、养殖为辅”总体发展思路,通过大力推进“三变”改革,着力打造“一园一区”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园一区”即建强现代地栽木耳产业园,建设现代种植养殖示范区)。
为了稳步扩大木耳生产效益,打破之前菌包从外地调运的“瓶颈”势在必行。于是,吴亚锋便和工作队及村干部们一起配合县中博公司,筹划建立菌包生产线。通过多方努力,已于7月建成投产,满足了本村地栽木耳全部的菌包需求,同时还解决了40多个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为解决村里部分群众吃水难问题,他一连几天深入用水困难的几个组了解情况,协助县水务局完成两处自来水修复工程,解决了全村五个组600多户2000人的吃水问题。他还动员5户贫困户参加县上的家政培训,5人现在都已就业,每月收入约4500元以上……一桩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落地了,但吴亚锋却忙得像个陀螺,孩子和妻子完全照顾不上,就连和他亲近的岳父生病住院,他也只能让妻子回山阳老家代为照顾。
吴亚锋走了,带着他还未完成的使命悄悄离开。他的故事迅速传开,在他去世的第三天,一封驻村申请被郑重的递交给市农业局党组织,同事郭雅俭主动申请接替他的工作到肖台村任职。
4 用爱和责任撑起“幸福之家” 家,是一个普通人最大的牵挂,也是最终的归宿。能给父母妻儿一个富足、温暖的家是一个普通人、一个男人最大的心愿,但吴亚锋却在甘于清贫中,用对父母、妻儿无限的爱诠释了一个男人对家的担当。
父亲因病去世,患有冠心病的母亲一直是吴亚锋最大的牵挂。在他去世的前几天还给母亲打电话叮咛:“我最近顾不上回去看您,您年纪大了怕冷,要穿暖和些。没事别出门,你一个人摔跤了不得了。需要啥你就给我和晓艳说,我们给你送回去……”
听到儿子去世的消息,母亲老泪纵横:“我的儿子没了,咋要让我这白发人送黑发人……”
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吴亚锋常常宽慰妻子:“让你和娃受苦了,等再苦上几年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让你和娃也过得舒服点……”
妻子刘晓艳充满理解:“我跟你又不是贪图安逸的生活,我们还年轻,吃差点、穿差点没啥,只要家里老人和孩子好就行,我有你陪着就满足了!”
2018年5月,刚刚搬进的新家是吴亚峰为实现对妻子的承诺四处借款买下的。因为驻村无法顾及,新房装修过程中全靠妻子忙前忙后。为了省钱,很多装修材料都是刘晓艳自己肩挑背扛,从未向丈夫抱怨过一句。
结婚多年来,只要出差或者下乡,吴亚锋夫妻俩一直有每天早晚至少打两次电话的默契。吴亚锋去世的头天晚上12点半,在视频通话中得知吴亚锋还在加班,刘晓艳在对丈夫唠叨中充满着关心:“你也不看看几点了,我还以为你忘了给我打电话呢!你也把自己的身体看金贵些,再不睡觉,回家不准进门!”“明天是县上的扶贫日,有些资料必须今晚完成。你照顾好自己和娃,我身体棒着哩!你先睡,我填完这个表就睡。”谁料,这短短几句话竟成了夫妻之间的永别。
10月16日早晨,远在山阳县的刘晓艳听到丈夫正在医院抢救的消息,本来将近3小时的车程在他不断的催促下用了不到2个小时就赶到柞水。当看到满屋子痛哭的亲友和抢救室里冰冷僵硬的丈夫,她瘫坐在地,嚎啕大哭……
提起爸爸,吴亚锋的女儿忍不住悲伤的情绪,再一次泪如泉涌。“今年暑假,因为妈妈要回老家照顾生病住院的外公,所以爸爸把我带到村上去了,那几天是我和他今年相处最多的日子,也是我最开心的几天……”
吴亚锋,这个舍己为民,为脱贫攻坚忘我牺牲的好干部,就这样离开了他挚爱的亲人、亲切的同事和朋友,离开了柞水这片他工作过、奋斗过的热土,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对贫困山区和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他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脱贫事业,他用忠诚和执着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扶贫之歌。
柞水县委、县政府授予吴亚锋同志“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称号,商洛市农业局追授他为“全市农业系统脱贫攻坚楷模”,并号召全市农业系统干部向吴亚锋同志学习。农业系统的干部对吴亚锋的家庭进行了募捐,善良的刘晓艳特意给单位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对组织的感谢和敬意。
英灵不远,精神永存!吴亚锋同志走了,但他在工作上一心为公、任劳任怨,对亲友同事亲切和善、乐于相助,对家庭忠贞不渝、尽职尽责的精神将永远长存于世间,永远激励着后来之人勇往直前!